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中华文明是古代六大原生文明之一,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中华文明的发展一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较少受到其他文明的影响。但随着历史向前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为密切,直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国人才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西方文明。在中国传统世界观和西方新世界观之间,士大夫们如何应对?一、从天下到万国“天下观”、“华夷观”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便一直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说来也很简单,似乎每个民族发展之初,都将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中国也不例外。传统天下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圆地方”,天笼罩之下的区域便是天下,而中国则位于天下之中,处于中央,是华夏,四周则是各种小国四夷,他们与中国犹如众星拱月。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其实中国古代对真实的地理世界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这似乎只停留在实用层面上。到了对外交往与自我认识时,我们总喜欢带入自己是“天朝上国”的思维中。中国是文明的象征,而四夷则是野蛮的代表,他们需要到中国来接受教化,并对中华文明心悦诚服,如此便诞生了传统观念中的“华夷秩序”。尽管这是一种文化意味大于政治意味的观念,但在传统士大夫的眼中,这就代表“天经地义”。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这种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观念,进一步下沉到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上。传统中国一切知识思想的理论依据,都离不开“天经地义”,也就是传统的宇宙秩序。比附于现实秩序中,就如同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王居于中心地位,继而又发展出“君臣父子”、“尊尊亲亲贤贤”等一系列现实秩序。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从汉到明,这种思想观念与知识体系一直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虽然宋朝的国力不足以使它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但天下观始终不曾动摇。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末却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国航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外探索的能力大大增加。宋代的海外贸易、明初郑和下西洋、明末的民间贸易等,都在冲击着原有的天下观念。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已经探索并开始主动接触中国。与西方人开始密切接触、新的知识传入,甚至于中外爆发冲突,都使得中国人原有的世界观开始崩塌。曾经处于中心的中国开始边缘化,世界也从曾经的天下时代,进入到万国时代。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最早与中国接触的人群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来华的本意是传播“基督福音”,但在中国最先引起巨大反响的,却是他们带来的西洋知识。明末清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知识不可谓不多,从利玛窦开始,就不断将西方的各种技术知识传入中国,如数学、天文学、地理、军事技术等等,但对当时士大夫产生最大震撼的,还是天文与地理。
 传统|重审中国传统,西学东渐二百年中国都没近代化,是守旧还是自尊
文章插图
对天地宇宙秩序的深信不疑,是中国传统知识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受到质疑,士大夫心中恪守的道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利玛窦在解释《坤舆万国全图》时说道:“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这开启了对传统“天圆地方”观念的冲击。中国古代一直相信“天道左旋”,而西方传教士却说地球向右转;中国古代坚信的“地为诸天之心,心如枢轴,定是不动”的理念,被西方科学的地球自转所否定;古代中国通过观察二十八宿及十二星次,对应地面的各个区域的“天文分野说”,也遭到了质疑。西方天文学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