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的追求,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作为真、草、行、隶、篆等字体鼻祖的篆书,因为他的稀少,更是受到文人的热捧。而谈到篆书,则不得不提与之相关的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即:秦人的石鼓。秦石鼓据考古家考究,大约在西周时期,即公元827年就出现了,而在之后则又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乃至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工艺。时间大约再往前走一千多年,到了唐朝初年,此时沉寂千年的秦石鼓开始面世,而它一经出现就受到文人墨客的径相热捧。
文章插图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秦石鼓的稀少,到了唐朝,整个能找到的石鼓仅剩了10枚,物以稀为贵,所以从唐朝发现石鼓后,就开始以官方的方式大力保护这种古代遗产;二是在秦石鼓的每一个鼓上都刻有一行四言诗,且写诗的书法则使用的是篆书字体,四言诗虽然在唐朝价值不高,但写四言诗的篆体却价值连城,因为唐朝是以楷书为主,而篆书则基本绝迹,对于如此稀有而珍贵的字体文人墨客自然要多加以模仿和欣赏。秦石鼓虽然一经面世就深受关注和保护,但或许就是因为太珍贵的原因,使得自安史之乱始至抗日战争胜利初,它始终逃离不出命运多舛的生存轨迹。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此时是唐肃宗时期,为了保护好石鼓文物,几个知名的朝中大臣秘密的将石鼓埋在今天宝鸡市扶风县的地下,而且一埋就是49年。而直到唐宪宗时期,天下逐渐的趋于天平,才又商议找到当年埋石鼓的地方,将石鼓挖出,并为了让石鼓能代代传下去,人们不仅将石鼓放在凤翔的孔庙中加以保护,还为他作诗做以纪念。
文章插图
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显然在未获得一天安宁的日子,国力更是江河日下,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又上演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显然,乱世中石鼓又怎能避免遭灾呢。从五代始,石鼓就从孔庙中不翼而飞,到了十国时期,关于石鼓的消息基本绝迹。不过幸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再次扭转了石鼓的命运。宋初,天下安定后,便有大臣上书朝廷恳求找出石鼓的下落,果然在经过几年的搜寻后,皇天不负有心人,石鼓果然又从销声匿迹中出现,不过可惜的是此时10枚石鼓已剩9枚,而另外一枚却怎么都寻不到踪迹。大量的人力财力空耗着去寻找,显然不符合宋初财政的实力,于是人们为了凑出原来的10枚石鼓,第一次炮制了1枚一模一样的石鼓。自此,在数量上,石鼓又重回了丢失前的状态。
文章插图
不过宋初虽然保护好了秦石鼓,但到了宋徽宗时期,石鼓则没有那么幸运了。作为自创了瘦金体书法的皇帝,宋徽宗显然对书法是独有情钟的,为此他下令将石鼓通通运到汴梁。在欣赏过秦石鼓上的篆体后,宋徽宗似乎龙颜大悦,并突发奇想的为秦石鼓上刻有的文字填上金粉,似乎想要给秦石鼓在增加几分金贵感。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为石鼓添上金粉恰恰又差点害的石鼓惨遭灭顶之灾。原因是金人南下,不仅掳去了宋朝大量的人员和财产,就连只要带有金色发光的物体也要一并带走,而显然御赐金身的石鼓难以保全了。金人虽然带不走石鼓,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们用刀具将石鼓上的金粉一一抠走,而石鼓上的文字就在这个时候遭到严重破坏的。
文章插图
时间再来到清朝,此时又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一次乾隆皇帝去国子监讲学看到了置放在北京孔庙大成门左右的10枚石鼓,乾隆的知识比较渊博,他显然懂得石鼓的文化价值,于是回朝后,不仅下令再一次保护好石鼓,还为了给后世留下遗产,炮制了10枚新的石鼓。但石鼓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稳定,到了晚清末年,列强用舰船厉炮打开大清的国门后,石鼓又遭到了一次破坏,而尤其是日本人对石鼓的觊觎。曾有传言在战后石鼓被日本人掠夺到了东京,而为了让石鼓回国,著名学者郭沫若不惜下血本用甲骨去换。不过这个传言中有部分内容失真。
- 让人胆寒的“凶残”冷兵器,小日本忍者镖垫底,大中华奇兵刃称雄
- 用滑板画水墨、用布贴在滑板,这两个日本滑板先锋的脑洞到底有多大?
- 日本90代奶奶制作的剪报画,年龄从来不是爱好的阻碍
- 日本有百鬼夜行, 英国有吸血鬼, 中国有什么?
- 唐朝经济繁荣、贸易商品繁多,为何酒器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 最能代表日本工匠精神的几个品牌(下)
- 抗战时期,日本究竟盗走了我国多少文物?网友:可以买下几个日本
- “二简字”推广效果奇佳,为何却被政府废止?专家:快成日本字了
- 扮演潘金莲最好的演员,不是王思懿,而是一个日本人
- 这件事在中国是禁止的, 在古埃及日本却是习俗, 现已尝到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