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康熙皇帝2.谥号。谥号的应用比较广,并不是帝王独有,王公大臣和后宫妃嫔都有资格死后得到谥号。除了这些“官谥“”,还有“私谥”,就是一些在民间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死后,他们的门生、亲戚也可以给予评价,确定谥号。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赐谥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都要由皇帝确定。皇帝的谥号,由后面的皇帝确定;其他人员的谥号,由下面提出皇帝审批,或皇帝亲自赐予。谥号,既然是评价,就会有优劣等级,它共分为上谥、平谥和下谥三个层次。
文章插图
太庙一是上谥,为表扬类,如:“文”表示“经纬天地”的才能或“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二是中谥,为同情类,如:“愍”表示“在国遭忧”,“怀”表示“慈仁短折”。三是下谥,为批评类,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杀戮无辜”。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称;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了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四、字数数量。1.庙号。庙号均为两个字,如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
文章插图
汉武帝刘彻2.谥号。谥号的字数,有1、2、3、4字,也有10几和20多字的。一是在先秦,谥号多是1字,如秦穆公、晋文公;也有2、3字的,如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二是在汉代,谥号多为2字,如汉文帝刘恒谥为“孝文皇帝”。三是在唐朝,谥法成为了皇帝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和褒贬大臣的手段。从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1、2、3字谥号惯例,她追谥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称帝后,又开创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使用尊号谥美的先例。
文章插图
武则天之后,有的皇帝在位时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27年受尊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增加,也影响了谥号,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4字以上。四是在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也被固定了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如明成祖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23字或25字,亲王1字,大臣2字,如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皇帝谥号字数太多记不住,需要搞个简称,就看谥号中皇帝前面的那个重点字。如咸丰帝简称,就是“大清显皇帝”。同时,在清代对大臣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概不授谥。得谥号的,只有曾进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的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自己擅自商议。在清朝200多年,只有8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是“文忠”,只有约10人,如李鸿章;再下是“文襄”(如左宗棠)、“文恭”等。五、清朝皇后与皇帝的谥号关系。在清朝,皇后的谥号一般在17字左右,比皇帝少了很多。只有慈禧太后例外,她的谥号长达25字,与咸丰皇帝等人一样多,可见慈禧在清朝后期的影响力。慈禧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文章插图
慈禧太后同时,无论哪位皇后的谥号,都要以“孝”字起首,与对应皇帝谥号最后一字相同为尾。皇后谥号也有重点字,就是“孝”后面的第一个字,这样皇后谥号简称一般为五个字。例如慈禧,她的谥号简称为“孝钦显皇后”,这个“钦”为她谥号的重点字,“显”字则和咸丰皇帝谥号的最后一字对等。结语。庙号和谥号,也是对前人的一个规范敬称,属于书面语的称呼。而对皇帝使用年号的称呼,则属于一种民间称呼,方便记忆。
- 被主人带走的妖怪会是什么下场最惨的莫过于这只妖怪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么有这样三大祖先!
- 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孔甲养龙”,真的是龙吗到底是什么生物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
- 作为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杜姓诗人,杜甫和杜牧是什么关系?
- 免贵姓某其中有两个姓氏不可加免贵两个字,原因是什么
- “五服”是什么?为什么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
- 《盗墓笔记》张家古楼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张家使命在守护什么?
- 沙僧前世是什么?悟空八戒无法与之相比,如来都要高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