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叛乱生擒宁王,武宗反而不悦,这是为何?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翔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大师|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叛乱生擒宁王,武宗反而不悦,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王阳明知行合一在国人的心目中,一直都信奉这么一个观念: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如果说孔子、孟子,一直到宋代的朱熹是过去的泰斗级的人物,那么朱厚照时期的心学大师王守仁,在明之后的知识分子心中,一定可以和前人比肩。他的学问大、他所开创的心学自称一派,被称为“阳明心学”。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传到了东南亚,日本和韩国,对周边国家的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官场上,他却是一个有争议和不顺的人物,哪怕是他为大明朝平定了藩王作乱,生擒了宁王,没有得到嘉奖不说,反而开启了他又一波起伏的人生。建功、却未被表彰,说起这其中的原因,还得从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建立的一套制度有关。
 大师|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叛乱生擒宁王,武宗反而不悦,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朱元璋剧照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危害朱元璋作为历史上第二位,从农民这个群体中奋斗出来的君王,对前朝为什么会走向覆灭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他眼里无非是因为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对于这些人,在他的意识里概括起来都是得了权力的臣子(也就是权臣),只有限制他们的权力,就失去了动摇王朝根基的基础。朱元璋在位时,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在限制群臣的权力方面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可这也出现了比较尴尬的问题:皇帝也是人,精力也是有限的,万一有个头痛脑热的,那么一大摊子事儿该怎么办?谁能保证后面的继任者都是亲政爱民的主儿。到了明成祖时期,这个弊端暴露的更加明显,朱棣对这个制度作了一点补充:设立内阁制度,这个时期的内阁只听命于皇帝,相当于是专用的秘书,地位不高。话有说回来,朱元璋当初之所以会废除丞相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一个王朝的核心是君王。在他眼中,老朱家的后继者以守成之君居多,只要他的子孙能够时常心存敬畏,顾念先祖创业的不易,将忧患意识挂在心态。他希望他的后代都能成为中兴之主或守成贤君,不得不说这位和尚出身的帝王,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甚至到了自负的底部。对于如何延续执政香火上,他的想法是美好的,可现实未必如此。要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的这种想法违反了自然规律。也就说根本不可能会有一直的明君,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果遇上一个不作为的君王,再加上一个不经鼓捣闯祸的君王,很容易被那些对权势所热衷,私心很重的人所利用。这一点在明武宗朱厚照身上表现的就很明显,他是个只热衷于在豹房取乐的人,还爱出巡,对于政事基本交个了几个心腹太监。可这是朱厚照一个人该背的锅吗?将所有的过错都退给他至少是有失公允的,我们要知道,要培养一个合格君王的概率有多小,更何况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至少有这几个主要原因,让明君难遇。
 大师|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叛乱生擒宁王,武宗反而不悦,这是为何?
文章插图
东宫太子?1.皇位的世袭制,即太子继承皇位东宫太子在正式登基之前,都会有非常好的教育,这些教育教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守住自己的道德,可对于实操的部分就比较少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习惯和意识的培养都要经过专门的刻意练习的,但所有的书本都没涉及到这一块,平白无故的要他们雄才大略,心怀忧患意识,无异于水中捞月。这就好比让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凭空去体验饥饿的感觉,对于一个只是概念中存在的“饥饿”而非实际的感觉,根本是不被体会到的,等到他们真的走上了帝位,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往往又不是真实的情况,多数是佞臣只让他们听好听的,只是真实情况,那些损害他们利益,关系到他们得失的情况,都被刻意压了下来。2.佞臣太多,了解不到真实情况权力者的周围从来都不缺乏这为了升官发财的人,只要能讨得执政者的欢心,他们会千方百计去这么做,佞臣当道,哪些做实事的人,自然成了他们的眼中钉,真实的民意根本就到不了皇帝的听力范围之内。3.教育和文化的问题儒家文化作为读书人思想的根基,它从来都强调的是:作为一个臣子要学的是如何对上尽忠,对父母如何履行孝道。至于君王做的对不对,根本就时他们认识的盲区,只要君王舒心就是天下人的福气。读书人的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在位时,根本不敢反对皇帝,不会为君王提出应对之策,只会对付权臣,好像解决了权臣,围绕在帝王身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