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三 )


后主李煜
澄心堂以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领政,虽然帮助后主实现了君权的集中,但权力制衡下的政出多门也加速了南唐政权的败亡
以澄心堂为代表的内廷殿阁,利用文学之士实现了君权的集中,保持了政权内部稳定
经历先主李昪、中主李璟两朝的权力调整,丞相权力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但另一方面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与后周的战事频繁以及中主御下能力的不足,枢密院的权力又膨胀成一个新的独大,南唐政权内部的权力平衡格局被打破。
李璟虽然设置包括澄心堂在内的各种学士、承旨,但由于力量分散、运行机制不固定等因素,没能很好地对枢密院进行分权制衡。
后主即位李煜时,这一格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李煜将澄心堂从众多殿阁中升格,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内廷的权力,对于抗衡枢密院还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李煜一心将澄心堂扶持成为当时的事实中枢,根本目的就是借助其力量扩大内朝事权和强化君主集权,以确保南唐政权不至于因为枢密院的一家独大而变从中生。
有学者也指出,澄心堂所代表的内朝权力加重,也是唐宋之际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集权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某种很重要的表现。
用文学之士来巩固君权的做法,与唐代及之前各朝代用宦官的方法迥异,对于之后君主制度的发展是一种很好的示范。既能实现君主集权,又避免宦官干政的恶劣影响。
同时,文学之士所代表的的文人政治,虽然在五代十国的动荡和角力中没有占据上风,但对于之后的统一大江南北的北宋王朝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某种程度可能坚定了北宋官家们坚定采取文人政治的信心,有助于摒弃和抑制过去反复出现的武人夺权,不得不说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小进步。
南唐官员形象
澄心堂为代表的内廷殿阁始终未能形成正式的定制,与外朝枢密院等机构的权力争夺,又造成了政出多门,在与北宋对峙的过程中弊病显露无疑
从南唐晩期的朝政实际运转情况来看,澄心堂代表内朝和君主,枢密院代表外朝,形成了分别执掌大权的二元格局。
密院本身以陈乔为正使,而澄心堂承旨张洎在本职之外,又兼任枢密副使。如此,二人既是一院之内的同僚,又分别是内外朝权力机构的负责人。
陈乔作为枢密院使主政于外,而张洎作为李煜的私人顾问谋划于内,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似分工合作,实际上主要是方便相互牵制。如此安排之下,正面的作用是权力制衡,而负面的影响则是相互掣肘、扯后腿。
前文已述,南唐枢密使自中主时代以来,无论是职掌还是权力都急剧膨胀,最重要的是,同中原五代的枢密使一样,其职权己经扩展至最重要的军事方面。
在北宋灭南唐的系列战争中,外部战事频仍,陈乔所负责的枢密院按例本应该负责战时军事指挥、调度、后勤保障等一系列事宜。但李煜将活动中心和权力重心转移到澄心堂,军政要事的商议决策、政令的下达等,都集中在澄心堂而非枢密院,能够决定大小事情的是李煜或张洎而非陈乔。
因此澄心堂也己成为实际的中枢所在。该堂汇集了张洎、徐游等一大批后主信任并重用的大臣,诸多军政要事皆也在此处理。这样的设置令二者的职能产生重叠,直接后果是朝政系统变得紊乱。
《江表志》就曾记载,在非定制的澄心堂和朝廷机构枢密院之间,在外领兵的将领往往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领命,要做出行动决定也不知道向何处去得到许可。
在战争期间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政出多门或者政出无门都是很要命的问题,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都会出现问题,从而加速了南唐在战事中的败局和政权的败亡。
 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文章插图
宋灭南唐之战经过示意
结语
澄心堂因为一张名贵的纸而被世人铭记,而它的真实角色却很少被人想起。从最初的皇家图书馆职能,到南唐的皇家饮宴场所,再随着政权内部权力格局的变化而逐渐走向权力中枢的定位,中主李璟修建澄心堂时也许并未想到赋予它那么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