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二 )


澄心堂作为皇家内廷图书馆的职能,集聚了不少与君主较为亲近的文学之士。而澄心堂作为皇家饮宴场所的特殊性,又使得它逐渐发展成皇帝与朝臣议事的私密场所。
身处其间的文学之士,则逐渐有了机会作为顾问,参与朝政的议论和决策。从而使澄心堂发展出新的职能,使其具备了走向权力中枢的基础。
 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文章插图
澄心堂在南唐宫城的位置
用于制衡宰相的枢密院一家独大,后主李煜将澄心堂升格为政治中枢,以期形成新的权力平衡局面
中主李璟后期,枢密院和枢密使的权力开始难以制衡,采用文学之士以顾问形式参与决策成为新的选择
南唐先主李昪起自寒微,靠着幸运眷顾和不懈的奋斗,最终代吴自立。在位期间,着力发展文人政治抑制武将,又因为自己以宰相身份夺取吴国大权的殷鉴,对于宰相也时刻提防和制约,朝中大小事务事无巨细都事必躬亲。
而中主李璟却缺乏其父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魄力,继位伊始虽然一度有所发奋振作,也能做到躬亲任事。但很快李璟就厌倦了朝政的繁琐,开始重用被先主冷落的宋齐丘、周宗等老臣。而宋齐丘等人则利用李璟的软弱,结党营私、揽权乱政。
本来用于制衡宰相权力的枢密使,在中主时期从内廷走向外朝,并伴随着南唐与后周的战事权力日益加重。加之宋齐丘等人结党钻营,党羽霸占枢密使一职,并有大权独揽的趋势。
为应对枢密使权力的坐大,李璟只好寻求新的势力来保持制衡,以维护自己作为君主的权力。而宋齐丘等人主导的伐闽攻楚战争以及与后周淮南战争的相继失利,则为李璟分散枢密使的权力提供了机会和借口。
李璟一方面任命不依附宋齐丘的殷崇义知枢密院,抑制依附宋齐丘的枢密副使陈觉,在枢密院内部形成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澄心堂、宣政院、清辉殿、勤政殿等殿阁的文学之士,形成内朝决策议事的机构和力量,以制衡外朝实力强大的枢密院。
但中主时期众多的内廷议事机构中,并没有一家独大或以其为主的情况出现,澄心堂在其中的位置也并不突出。
 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文章插图
曾任南唐枢密使的殷崇义
后主李煜升格澄心堂为内廷中枢,枢密院权力被削弱并降格为光政院,
961年,李璟在南昌郁郁而终,后主李煜在金陵即位为南唐新的皇帝。但此时北方强大的北宋王朝正在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对南唐予取予求,南唐为求自保也唯有事事遵从。
外部环境的恶化对于李煜来说基本无力改变,因为国力决定了一切。但对于内部权力的控制,李煜不敢掉以轻心。中主李璟确定的以文人学士入值内廷这一策略被李煜全盘继承并加以强化。
李煜在众多殿阁中将澄心堂升格,以澄心堂承旨为核心,形成皇帝身边的稳定的顾问集团,以巩固君权、抗衡外朝强势独大的枢密院。
这一时期有两位最为典型的澄心堂承旨:一是徐温之孙徐游,论关系可算作皇亲;一是张洎,属于近侍亲从。他们很得李煜的恩宠,虽为内廷文学之士,但也兼任枢密副使。从实际权力而言,已经相当于宰辅,只是办公地点在内廷而不是外朝而已。
如此一来,所有的诏令、政策都经过澄心堂向外发出,枢密院成为事实上的执行机构,权力大为缩水。
971年,北宋灭掉南汉之后,将大军屯留汉阳。李煜见此情景,十分恐惧,主动将“唐”国号去掉,只称“江南国主”。接着又自贬仪制,朝中机构一律改名降级,权力已经缩水的枢密院也降格为光政院。
而澄心堂却因为不是南唐朝廷的正式机构,而免去降格的程序,反而显得规格和权力更加尊崇。
 透露|南唐澄心堂两代弱势君主的集权工具,透露出文人政治的两面性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