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经济问题,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始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盛衰和人民的生死存亡。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曾经多次在他的书中论述经济相关的问题,比如《管子·乘马》写到:“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文章插图
太平时节,经济上还可以“无为而治”,因为大家都有钱,倒是不会出什么大乱子。但是一旦遭遇各种灾难,如果不懂经济学,社会上就会出现很大的危机。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曾经有个同事在社会重大灾难后感叹道:“别人都通过灾难赚了一大笔钱,自己啥都没得到,真是可耻啊!”这大约就是那些等着发国难财的人的心态最真实的描写吧,所以官员懂经济学很重要。
无独有偶,宋朝的时候也曾经发生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这一年是公元1049年,这时候的范仲淹已经60岁的高龄了。江浙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宋朝在这个关键时刻将这位能文能武的老臣调去做杭州的地方官。曾经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的范仲淹没有丝毫犹豫,马上赶到了杭州上任。
饥荒很严重,许多老百姓家里都没有口粮了。不过相比饥荒来说,更严重的是当地商人的哄抬物价。因为当时虽然江浙地区发生了饥荒,但是全国其他地方还是有足够的粮食的,而且宋朝的航海业发达,还有大量从越南等地运过来的粮食,实际上当地的粮食还是可以供应的。
 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文章插图
但是这时候奸商们抱着社会的危机就是他们的机遇的想法,开始统一大规模提高米价和其他生活日用品的物价。据历史记载来看,当时一斗米要120文钱。而北宋正常情况下一斗米也就是70文左右的样子,贵一点儿的话也就是75文,相当于当时当地的米价上涨了近2倍。范仲淹来了之后,对这种情况十分的担忧。
虽然范仲淹可以动用手中的权力从其他地方调来一些粮食来应急,但是也不可能全靠国家的粮食来赈灾。如何制止这帮奸商哄抬物价?如何让商人们把自己手中的粮食平价甚至低价卖出来?范仲淹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能文能武的官员,范仲淹不仅仅读儒家经典,还会读一些“杂学”,这时候他想起了《管子》这本书的内容。
 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文章插图
当年齐国和楚国都是强国,齐桓公想要使楚国臣服,但是又不想直接对楚国开战,于是向管仲请教。管仲告诉齐桓公说:“不如您去楚国高价收购野鹿吧,这样楚国就会臣服了。”听说齐王高价收购野鹿,楚国人顿时来了兴趣,因为楚国山特别多,野鹿什么的也特别地多,于是大家都去打猎,等到他们聚集了大量的野鹿的时候,齐国不买了。
这下楚国就麻烦了,一方面大量积压的野鹿卖不出去,另一方面自己的田地也荒芜了,现在齐国也不让我们买粮食,于是只得向齐国臣服。想到这里,范仲淹不由得问自己:“我能不能也来一场’买鹿之谋’?”一时间他有了想法。
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范仲淹|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得知后下令: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太高明
文章插图
于是第二天他下令让各地的米价上涨,这个时候商人们都想趁着米价上涨赚钱,如果他要强行降价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但他涨价当地商人就没有不同意的了。不仅如此,商人还大肆的去外地高价收购粮食,因为价格高一点儿到这里还是能赚钱的。一时间朝堂上把范仲淹骂得十分不堪:“老百姓都吃不起饭了,你下令涨价?你的圣人之学都学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