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部名著的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创作历程。四大名著如此,《聊斋志异》也是如此。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早上在路旁支个茶摊,摆设烟茶,以供过往行人,为的就是听人“道听途说”,搜集奇闻异事。这便《聊斋志异》众多故事的源头。
文章插图
蒲松龄奉献的是茶水、烟丝,拼得却是一种无奈,甚至些许心酸。
蒲松龄世祖蒲氏读书立家,虽然谈不上名门大户,但过过日子还是可以的,到了蒲松龄这一代,食指众多,日子不免窘迫起来。从经济上看,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确有比较困难的一面。
从时间上看,普通人更是难以承受。他从22岁动笔写书,直到40岁才完成手稿,并集结成书。时间跨度长达18年之久。这种辛苦,熬的是岁月,青丝换来了白发。
文章插图
过得了清贫,熬得了时间,这是我国传统读书人的特质。作为读书人,唯一无法抗拒的就是功名。蒲松龄虽然能够写出不朽经典《聊斋志异》,但在科举考试上却是另一番坎坷。
几乎同所有聪慧的孩子一样,蒲松龄从小读书,早年成名,刚成年便已经中得秀才。当时,蒲松龄历经乡、县、道层层选拔,而且都拔得头筹。这件事很快传播开去,成为十里八乡口口相传的谈资,蒲松龄作为“别人家的孩子”,让人羡慕不已。
这只是开始。然而,对于蒲松龄而言,开始即高峰,在此后的岁月,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崴泥前行,始终迈不开步子。取得秀才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文章插图
屡屡落第,蒲松龄或许也能动摇过。但作为读书人,要动摇科举这个念头实在是太难了。此后,蒲松龄又多次尝试考试,但都无一高中。粗略统计,40多年间,蒲松龄参加了至少有十几次考试。当时,科考每3年一次,他几乎从未拉下。足见,他内心的渴望。
经年累月的失利让蒲松龄的人生变得暗淡无光起来。但好在上天最后垂幸与他。72岁时,蒲松龄终于“论资排辈”排上了贡生,离举人还有半步之遥,并且得到了一个“儒学训导”的虚衔。蒲松龄的内心或许有一丝安慰。
文章插图
蒲松龄能够写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证明其确实有才,为何却考不上一个功名?其实,我们从蒲松龄中秀才的最后一场考试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时,蒲松龄另辟蹊径,用文学手法来抨击社会现实,深得主考官施闰章的喜爱。施闰章喜好诗文,自然对蒲松龄的文章极为感冒。某种程度上,蒲松龄中秀才是一次意外。
接下来的各种“意外”,让他错失各种机遇。一次,他在考场上突发急症,无法继续参加考试;还有一次,他得到了官员举荐,本应胜券在握,但在做题时,他文采飞扬,超越了固定的格式,最后被取消考试资格……
文章插图
蒲松龄的落地,说是几个意外,如果多个意外发生,就会有其必然性。古代科举考试,考生成绩如何,全靠考官的评判。这些考官什么人呢?多半熟读儒家经典,奉法律规章以及八股文为圭臬,给人以刻板、腐朽的形象。他们所好者如此,科举得高分的人也多半如此。
有人说,蒲松龄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一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奔赴科举考场;二是从事文学创作。前者,是他的世俗;后者是他的生命。他一样都不能放下。一定程度上讲,这两件事是自相矛盾的。比较诡异的是,这两件事蒲松龄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艰苦的环境下一边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 东大1月书单!2021年一起养成读书好习惯
- 管子48小问原文及白话文-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袁世凯:读书读到心碎,一把火烧醒了功名梦,从此人生开挂
- 黄庭坚的水仙花,写出了水仙的清俊与洒脱,直追屈原魂魄
- 孟浩然一首“别有用心”的名作,道出多少读书人的尴尬,发人深省
- 朱万年七岁入私塾读书,生为奇男子,死为英烈夫!
- 又一位校园“扫地僧”?矿大六旬保安写出30万字爱情小说
- 小姐怕嫁给读书人吃苦,逼迫丫鬟代嫁,20年后指责丫鬟毁她一辈子!
- 6本十章左右的超短篇小说,两万字能写出这么神仙的故事我真的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