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strong附:《作文十九问》之第十六如何增加词汇/strongstrong问:增加词汇似乎不一定增加生字?/strongstrong答:/strong原则上识字越多词汇越丰富,但是并非增加多少词汇就增加多少生字。李白又叫太白,又叫青莲,这些字你都认识,都是用熟字组合起来的。太白又叫谪仙,也许这个“谪”字你很生疏,这才增加一个生字。夏丏尊先生说过,一个意念可以有许多符号。今,目下,眼前,现在,当代,现代,斯世,并世,我们的时代,这个年头,是一个意念;滥觞,渊源,开端,起源,发生,发端,发轫,开头,开始,开创,开场,揭开序幕,第一步,破题儿,行剪彩礼,是一个意念。strong问:这些意念相同的词,是不是可以随便换用?/strongstrong答:/strong这可就一言难尽了。“今”是单词,“当代”是复词,一句之中若有好几个词,通常不能都用单词,也不宜都用复词,多半是奇偶相错。“开头”是白话,“滥觞”是文言,该用哪一个,得看文章的风格和句子要达成的效果。此外还得考虑到字音,也就是音节。还得考虑一句之内用字不能重复。我说不周全,说全了你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能照着方子用。strong问:那怎么办?/strongstrong答:/strong多读。读破万卷,神而明之,都说这个老办法不科学,到了这个“非科学”的层面,还得用这个不科学的方法。多读好文章,看人家在要紧的地方反复说一个意思,反复而不重复。看文章怎样才会读着顺口,看着顺眼。看人家长短疏密安排得多么妥当。
文章插图
《作文十九问》,王鼎钧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版。strong问:我手上要有多少词才够格?/strongstrong答:/strong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坦白地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皇帝问他的大臣认得多少字,那人回答:“臣识字不多,用字不错。”strong问:从前的进士翰林,熟读经史,还说自己识字不多,太客气了。/strongstrong答:/strong这个答案很出名。回皇上的话,不能不客气。那个大臣如果夸耀渊博,万一被皇帝当场考倒了,后果一定严重。可是对着皇上,你一味谦虚也不行,你得表示你不是白吃瞎混的人,你有资格在金銮殿上排班,所以下面紧接一句“用字不错”。这个答案可以说不亢不卑。strong问:识字不多,用字不错,我也几乎做得到啊!/strongstrong答:/strong他们“明训诂”的人,对识字、用字的要求很严。从前有个秀才想越过一条水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那副为难的样子引起一个农夫的注意,农夫对他说:“你可以跳过去啊。”秀才听了,站在水沟旁边,两脚并拢,向前一纵,扑通落到水里去了。农夫说:“你错了,看我的!”农夫后退几步,向前猛冲,右脚先踏上对岸,左脚紧跟过去。秀才纠正他:“你才错了哪,你这是跃,哪儿是跳?”strong问:这恐怕是挖苦书呆子的吧?/strongstrong答:/strong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故事。打开古色古香的字典看看,“跳”和“跃”确有分别。你如果在“小学”的训练里浸润过,你也可能认为跳跃不分是用错了字,甚至可以说是不认识这两个字。当年中国文化界有文言白话论战,文言一派就有人说写白话文的人不识字。strong问:不识字?不识字?/strongstrong答:/strong就拿白话文的招牌字“的呢啊吗”来说,“的”本来是白色,“呢”是说悄悄话,“吗”就是“骂”。strong问:哦,那个大臣说自己“用字不错”固然是肯定了自己,说“识字不多”也很有斤两啊。/strongstrong答:/strong所谓用字不错还有一层意思。王安石的“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没改以前是“庸句”,改了以后是名句,你也可以说“绿”字用对了,“到”字用错了。strong问:人家告诉我,要把白话文写好,得先把文言文学好。(答:也有人这样告诉我。)可是又有一种说法完全相反:你看,某某人的文章半生不熟,都是文言害的。(答: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我到底该听谁的?/strongstrong答:/strong这要看你是为了升学呢,为了实用呢,还是为了当大作家。如果当大作家,不但要学文言文,还要学外国文呢,还可能要去提炼方言呢。升学考试的测验题,有一半是从文言文里头找出来的。升学考试的作文题,像“仁与恕相互为用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得文言有根底才下得了笔。strong问:若是只求实用,又怎么说?/strongstrong答:/strong先给“实用”下个定义:不为升学考试,也不为了当大作家,平时喜欢写写,表情达意,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可以不读文言典籍。在七十年八十年前,这样的人是写不好的,因为那时候白话文学还不成熟,得向文言典籍借火取经。现在的情势不同了,用白话写成的作品有这么多,有这么好,文言文的式样手法,文言文的哲理玄思,大都藏在里面、化在里面,开启了从白话文学作品学习白话文学写作的时代。本文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授权节选自王鼎钧“作文四书”系列之《讲理》《作文十九问》。摘编有删节,标题由编者所加。作者丨王鼎钧摘编丨何安安编辑丨罗东导语部分校对丨李世辉来源:新京报
- 全国Ⅰ卷作文题为何称鲍叔牙为鲍叔?先秦人的名字有点复杂
- 三中资讯‖武山三中元旦师生书画展
- 学霸孙女高考只得47分,爷爷恳求复查试卷,真实原因让人感动
- 高考中的“神仙”卷面,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文笔再烂也能得高分?
- 老师穿汉服上课引热议,历史老师穿“龙袍”,奇装异服装扮成潮流
- 诗鬼李贺的写作小妙招,小学生拿来就能用,家长不再担心作文考砸
- 小学生作文《低调》火了,老师称:优秀,我拜你为师吧!
-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这字体堪比“印刷体”,让许多高考状元都汗颜
- 小学生期末满分作文《杨梅记》,阅卷老师:语妙绝伦、深度好文!
- 总分725分语文146分的高考状元唐楚玥,书法笔记拍卖2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