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弘一法师 《罗汉长卷》
自秦汉以来,不少书法名家多为书画大家,甚而融字之法入画,或融画之势入字,颇有开创之大家,故有五体流派之由来。
进而述之——工笔中之人物,其脸或手、或臂、或衣褶,多为玉筋篆的笔法;再者,花卉画中之花、瓣、茎、叶,亦是篆书的笔法,故而线条或流畅柔软,或坚硬如铁,可证以书绘画者也。而绘画之腕力、手势,与书法主力度与技法,亦多有默然相契之处,此为“以画入笔者”之明证也。
《祭侄稿》为作者之情所致、无意作书,故写得起伏跌宕、神采飞扬,得自然之妙;且以真挚情感运于笔墨,悲壮哀伤注入其间,其字不计工拙、随意无拘,纵笔豪放,血笔交融而一气呵成,故得神来之笔,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元代鲜于枢跋语谓:“《祭侄稿》,天下行书第二。”元代陈深说:“《祭侄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弘一法师 《金刚经》
张旭的书法,初学“二王”,端正谨严,规矩至极,传世《郎官石柱记》可见其楷法笔法;然而,最能代表其书法创造性成就的,则是他的狂草作品。其善于生活中观察体悟,据其自称,他的书法是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大意谓“略甚狭窄而又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从而领悟到书法的结构布白“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度”的书法意境——此即所谓“担夫争道”之典故由来。后观公孙氏舞剑而得其神,自此书艺大进。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以及“沉着痛快”的风格。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非“矫揉造作”;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若不学篆书,不研究《说文》,对于文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直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所以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有兴味的。
 入画|弘一法师谈艺:融字之法入画,融画之势入字
文章插图
弘一法师 信笺
写篆字也可以为写隶书、楷书、行书的基础。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等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我们随便写一张字,无论中堂或对联,将字排起来,或横或直,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但是单只统一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若变化得太厉害,乱七八糟,当然不好看。所以必须注意彼此互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