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如果我们经常造访博物馆,就会发现,在玻璃镜子被普及之前,古代中国人最常用便是铜镜。在汉唐国力强盛的时候,中国文化拥有极强的影响力,在亚洲其他古文明的文物中,时时刻刻都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古代日本人所使用的铜镜,通常被称为“和镜”。这些镜子背后的画面,昭示着人们对祥瑞、长寿的向往之情。被镌刻在铜镜背后的图画,也和中国铜镜的画面颇为相似。但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便能发现两者所描绘的画面,其实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图像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文化的差异才是最终的根源。虽然两个文明颇为相似,但由于其地缘、文化与历史沿革不尽相同,这导致在千年的岁月里,两个文明终于走向了不同的分支。文化的烙印,多半可以延续千年,永不停歇。时至如今,我们仍然能在两国的现状中,看到昔日文化残余下来的一鳞半爪。(一)中日铜镜的发展周期中国的汉唐时期,是铜镜的鼎盛岁月。在一代代巧手匠人的努力之下,铜镜的花样被不断翻新,从而诞生了无数令人惊艳的造型。可自从宋代之后,中国的铜镜却开始走了下坡路。终明清两代,铜镜再未得到新的发展,最终它被玻璃镜子渐渐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颇为频繁,早在三国时期,中国的铜镜便远销日本,并且广受日本上层社会的喜爱。在中国迈进宋朝时,日本也步入了镰仓幕府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日本铜镜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他们不断翻新铜镜的花纹,一度引领着铜镜铸造的潮流。在明朝开放海关后,和镜成为了中国的进口商品之一,它也一度成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热销产品。在清华大学博物馆的《扶桑止水》铜镜展中,主办方以一幅形象而生动的图片,记录下了这段此消彼长的铜镜发展史。
文章插图
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双方铜镜的发展脉络。在下面的内容里,我们即将发现,日本在摸索铜镜制造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将中国汉唐时期的铜镜工艺作为圭臬。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渐渐养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造出了设计风格独特、画风简洁明快的“和镜”。由此可见,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热衷学习的空杯心态固然重要。但一味接受、不加改变的道路,注定走不长久。唯有敢走无人走过的路,才能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二)和镜中的汉文化遗留古代中国的匠人,常将镜子的外表面镌刻为菱花花瓣的形状。这种风格颇为流行,人们曾经一度将“菱花”作为镜子的代名词。毋庸置疑地,这种流行风,也自然而然地刮到了日本。
文章插图
这面镜子诞生于公元11-12世纪,属于日本的早期铜镜。通过这幅并不清晰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日本的铜镜铸造工艺颇为粗糙。除了外围的菱花边缘外,其内部的凤纹颇为抽象简陋,其画风与中国的凤纹铜镜极为相似,宛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们上个图体验一下:
文章插图
上图即为中国古代的凤纹镜,因为岁月较为久远,所以磨损比较严重。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四个凤鸟的轮廓,间以四个火纹与勾连纹组成的次纹饰。此类铜镜,显然是日本凤纹镜的前身。两者抽象的画风,的确非常相似。当然,拥有浓郁中国元素的铜镜,绝不仅限于这一款。
文章插图
日本的蓬莱纹镜非常多,它体现出中日双方共通的长寿文化,其重点的体现要素,则是龟、鹤、松、竹等象征物。这面蓬莱纹镜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如果我们读过日本的名著《源氏物语》,就会发现,如果哪个日本人不会念两句白居易的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白居易的诗对日本生活产品设计理念的影响,自然显得顺理成章了。这面铜镜中最为显眼的,自然是松鹤两者。下一面铜镜的画风略有差异,但其与中国元素的共通之处,却也是更加明显了。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让人胆寒的“凶残”冷兵器,小日本忍者镖垫底,大中华奇兵刃称雄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