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朝廷|“流民帅与流民兵”——浅谈北府兵( 二 )


 东晋朝廷|“流民帅与流民兵”——浅谈北府兵
文章插图
(谢安)三 重建北府兵——谢安的抉择东晋孝武帝时,前秦已统一北方,对东晋有巨大的军事压力。同时,桓谢二族成为实力最强的门阀士族,此时桓氏家族控制着长江上游的荆州,桓氏家族的代表桓冲手握重兵,对建康虎视眈眈;谢氏家族的代表谢安则在朝中为相,想方设法要降低桓氏的威胁。“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军权维护自身利益,是不变的准则。可此时谢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手中无兵。为了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抵御前秦,并建立与桓氏抗衡的资本,拱卫首都建康,谢安打算重建北府兵。(北府兵因为在郗鉴时已经创立,所以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孝武帝太元二年(377),朝廷任命谢安侄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重建北府兵,兼招募徐、青、兖三州流民。北府兵是以京口、广陵为基地组建而成的,而京口和广陵所在的徐、兖二州是北来侨民的集中地,“人多劲悍”,战斗经验丰富。仅南徐州所属侨寓人口就有二十二万之多。因此,北府兵以北方侨民和子弟组成。因为晋朝百姓称京口为北府,所以当时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 刘牢之传》)从资料来看,当时招募的主要是将,而不是兵。更准确的说,招募的是流民帅。因为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实际上都是活动于江淮以南,拥有一定武装力量的流民帅。比如,何谦早年是徐州刺史庾希的部属,田洛则是幽州刺史。谢玄只需授予他们官职,或补充一定兵员,就能用其作战。这样看来,北府兵重组后,实际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属北府或独立活动的宿将,并征发一部分流民以补充兵员而形成。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迅速组建军队,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东晋朝廷|“流民帅与流民兵”——浅谈北府兵
文章插图
(刘牢之)但还有一个问题:北府兵的主体,是流民帅以及他们的部属,他们之间也有矛盾,那北府兵如何被控制呢?答案在于刘牢之。刘牢之是将门之后,其父刘建,是东晋征虏将军,他的顶头上司是豫州刺史谢万——谢万是谢安之弟,也是谢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刘建既然为谢氏旧将,刘牢之就因为这层亲缘关系而为谢玄所用。换句话说,刘牢之有双重身份——一是流民帅,一是谢氏家族旧将。因此,刘牢之作为谢玄的参军和前锋,也是北府兵的实际统帅,是枢纽。谢安,谢玄,刘牢之,北府兵这四者之间,是前一个控制下一个的关系。
 东晋朝廷|“流民帅与流民兵”——浅谈北府兵
文章插图
四 中流砥柱——北府兵的两大作用北府兵组建匆忙,并无精良装备,亦无正规训练——并非谢玄不想训练,而是北府兵分布太过分散,不具备大规模训练的条件。但因为流民帅长期作战,经验丰富,其常年征战,实力颇为强劲,因而北府兵的整体实力十分可观。重建北府兵之初,谢安的目的有二:一是抵御前秦,一是抗衡桓氏。从结果看来,北府兵出色地完成了这两大任务。1、抵御前秦北府兵建立不久,就对抵御前秦发挥了重大作用。秦将彭超,俱难等率秦军6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朝廷大震。谢玄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又连续大败秦军。太元八年,在有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玄、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大败前秦军队。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府兵经此一战,史上留名。2、抗衡桓氏谢安组建北府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谢氏家族手中无兵,“权重而力弱”的局面,抗衡桓氏家族。北府兵组建之初,桓冲坐镇荆州,手握重兵,还瞧不起北府兵。淝水之战时,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桓冲一方面确有拱卫京师之意,另一方面对其不放心,含有讥讽之意。可北府兵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一战扬名,也是桓冲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