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古村山韵生态美 人杰地灵气象新( 二 )


叶璧华身于书香之家,其父叶曦初,是嘉应丙子科举人,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其夫李蓉舫是清末举人,家翁李载熙为清代翰林。因叶璧华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被封“奉政大夫”,故此楼称“大夫第”。大夫第为两层建筑,居左有门楼,门坪超阔,楼内房间不多,但装饰精致,如小家碧玉,造就才女之所。
叶璧华是岭东著名女诗人、女教育家。当地相传,叶璧华8岁能吟诗,10多岁就能题诗作对,名噪一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黄遵宪等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叶璧华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州女子师范学校前身),首开梅州女子教育之先河。
旧社会女子读书难,办女校更难,但叶璧华信念坚定。
懿德女校创办之初,仅有学生二三十人,所授课程以古文和诗词为主。叶璧华在晚清外交官梁诗五夫人张玉仙等人协助下,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几年之后,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校声誉日隆。
由于叶璧华的倡导,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梅州耕耘小筑女校、崇实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广益女子学校、心光女子学校、桂里女校、松口女子学校均先后开办。各处男校,也纷纷招收女学生,形成男女平等入校求学的风气。
叶壁华一生诗作甚丰,家学渊源,聪明冰雪,绮思辞藻,为闺绣中之佼佼者,晚年出版有《古香阁全集》。黄遵宪曾在序中云:“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
传古承今
依托优质资源让乡村焕生机
“芦山添秀色,举人村里千家富;陵水漾金波,石窟河畔百业兴。”这是镌刻在芦陵村门楼两侧的楹联。如今的芦陵村,从过去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点”。
“芦陵村人才辈出,更积极兴办学校育人才。因为重视教育,所以这个村子的转型是比较快的,从传统农业到如今的乡村旅游,都离不开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从鱼米之村到“举人村”,芦陵村体现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公园、足球场、篮球场、环湖绿道、柏油村道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个小村落现在成为了乡村游打卡地,不断吸引游人前来。叶迪艾介绍,芦陵村村“两委”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同心、同富、同美”为目标,让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
“通过启动涉及芦陵等5村的石窟河沿线精品游项目,修缮闲置校舍打造芦陵村乡村旅游驿站、休闲广场和文化长廊,建设自行车驿站。”叶迪艾说,芦陵村打造了丙村镇首个乡村旅游驿站,内设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农产品展销、餐饮商店等功能。
与此同时,芦陵村活化利用岭南才女叶璧华故居、国民党少将叶公武故居等一批客家围龙祖屋,立足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红色教育特色,聘请规划公司进行乡村旅游整体设计和打造,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走上文旅产业发展道路,芦陵村成了乡村游打卡地的同时,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力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旅游业,努力实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兴旅富民。”叶迪艾说。
目前芦陵村成立了村级农旅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向村民特别是精准扶贫户的家庭收购自产的鱼干、娘酒等芦陵特产,再进行整合打包上市,以包销包赚的发展方式鼓励村民生产芦陵特产,提高村民积极性,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使得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贫困户变脱贫户,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古村山韵生态美 人杰地灵气象新】如今,芦陵村人气越来越旺,去年村民陈秋红和丈夫也从深圳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家里环境好,住着也舒服,去年国庆期间开业的农家乐还出现‘爆满’情况,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做民宿。”面对越变越美的家乡,勤庐农家乐的这位老板娘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