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终前留给儿子一首诗,首尾两句完全相同,却成了千古名作
有人曾这样形容苏轼: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文豪、大书法家、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皇帝的秘书、酒仙、专唱反调的人、诗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被称为“诗神”,果然不无道理,在他的诗中我们就可以一探究竟,任何词语在他的笔下都能够用的十分巧妙: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文章插图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对诗歌的
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
认知方面,苏轼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世间万物,犹如过眼云烟
唐代的青原惟信禅师讲过这么一句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文章插图
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总归是单纯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但是你会慢慢成长,长大后的世界对于你来说有些复杂,你意识到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最真实的样子反而看不清。这时候你会深陷其中,有些困惑,
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文章插图
从单纯天真到认清事物本质,这就是成长的过程,难的是第三重境界。
世间万物,犹如过眼云烟,这种返璞归真的认识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而大文豪苏轼就在其中。
文章插图
他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这首《庐山烟雨》首尾两句完全相同,流传后世,成了千古名作,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文章插图
苏轼写下这首诗作,表达了对儿子的殷切希冀,愿他一生少些坎坷。
前两句诗句表示的是在苏轼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见的美景,他曾经对此充满了向往,若不能亲自去观赏一番就是一个遗憾。“庐山烟雨浙江潮”目的是赞美庐山和钱塘江美丽的景色。
文章插图
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这层感情色彩中,苏轼已经不再怀有期盼和兴奋的心情,因为他已经看过了庐山和钱塘江的盛景,这里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就不是在赞美风景了。
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才发觉也不过尔尔,并没有什么好让他激动。
文章插图
不是庐山烟雨不够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够壮观,只是心境不一样了。
苏轼也曾追求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风云变幻起伏跌宕,让他明白了:
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他在告诉儿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不要沉溺于追求功利,很令人感动。
这一生,我们常常会这样那样的执着,或是人,或是物,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
- 没想到|儿子放学路上捡的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没想到,却改变了全家的生活
- 孩子|老师布置作业画猫,看完儿子的作品血压升高:跟看恐怖片似的
- 纪晓岚|苏轼写在名画上的诗,流传多年,为何被纪晓岚痛批成:市井恶少语
- 楚汉|史上最坑儿的母亲,一副好牌打的稀烂,还把儿子的太子之位弄丢了
- 赖嬷嬷|《红楼梦》里,打儿子最狠的爹是谁?教育最成功的是谁?
- 中国|儿子被同学取绰号,父亲听后直接改成真名,如今这名字国人都知道
- 国外|发妻卖嫁妆送他留学,他却定居国外娶学生,临终:只想见前妻一面
- 三大|辛弃疾被朋友骗了后一病不起,写下首临终绝笔,道出人生三大真谛
- 钱钟书|钱钟书为何终生避谈鲁迅?原因体现钱钟书父亲对儿子的厚望
- 破例|苏轼从不写墓志铭,打压他的上级去世后,却为之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