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关中书院史话

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前身是关中首善书院,当是关中大儒、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谏招忌,削职回陕,在府治东南古刹宝庆寺“联镳会讲”,“相与讲心性之旨”,从游者“几千余人”。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纳,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随于寺东南小悉园,为冯从吾先生修建“白山书院”,后改名为“关中书院”。当是关中书院规模宏大,中间讲堂六间,题匾“允执”(即后称的允执堂)。关中书院去“允执”二字名堂,不仅寓意坚持儒家的中庸思想,而且暗合关中之名。左右各有房屋四间房间向南排开,东西号房个六间。讲堂后有假山一座,讲堂前方有方塘半亩,竖亭于中,砌石为桥。后又新建斯道中天阁一座,以祭祀孔子。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真亲书:“八景书”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隶体为书院提名。书院以朱子《白鹿洞规》为学规。书院建成后,聘冯从吾、周淑远等会讲。经费采取置公田及俸余增置那办法解决。从此,关中书院成为西安城里环境幽雅、书声琅琅、夺席谈经、泽被关儒的求学之地。它位于东南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遥相呼应,成为西北讲学议政和培养士子的文教中心。
 史话|关中书院史话
文章插图
明朝末年,宦官当权,政治黑暗。冯从吾在京目睹朝政日益衰微,内心无限悲凉,当时他与邹元标、钟龙源等名流相约在北京城隍庙讲学,并创办首善书院,企图以此唤醒人心。不想,首善书院遭阉党查封捣毁,讲学被迫中止。在对当政者彻底失望之后,冯从吾怅然西归,返回故里长安,深居简出、著书立说。唯逢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日,讲学于关中书院。为避免悲剧重演,冯从吾煞费苦心地再阐明关中 书院会讲内容:“勿及朝廷利害, 边报差除,及官长贤否,政事得失:毋及各人家门私事与众人所做过失,及词讼请托等事、亵狎戏谑等语。其言当以纲常伦理为主,其书以《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小学》《近思录》为主”。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远离政治,以此来保护关中书院。但即便如此,最终也未能逃脱阉党魔掌。当时把持朝政的魏忠贤阉党集团,借镇压东林书院之机,顺势诋毁并加害于关中书院。明天启六年(1626),熹宗皇帝下旨:“一切书院俱着拆毁。”时任陕西巡抚的乔应甲为迎合主子魏忠贤旨意,遂于同年十二月将关中书院捣毁,并将书院“斯道中天阁”中供奉的先圣孔子塑像“掷之城隅”。一代大儒冯从吾面对此奇耻大辱,不胜愤慨,以绝食抗争,不久,即抑郁而死,享年七十一岁。
崇祯二年(1629),毅宗皇帝追赠冯从吾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谥号“恭定”,同时下令修复关中书院。1632年, 关中书院在冯从吾含恨去世六年后,被重新修葺,冯从吾的牌位也被供奉于关中书院的斯道中天阁。
 史话|关中书院史话
文章插图
明末清初,战火连连。关中书院中的士子们四散逃去。烽火连天中,关中书院成了官府囤积弹药的库房,几近废墟。这样一直到清康熙三年 (1664),时任陕西巡抚的贾汉复令西安知府叶承桃、咸宁知县黄家鼎重修关中书院。扩建了院址,增设东廊,作为讲学先生的寓所,并设西圃,作为学生憩息之场所。在允执堂后又建精一堂五楹。另外,还建立左右肋堂及两厢各五楹,并将书院大门由向西改为向南开,始建“关中书院”牌坊。至此,关中书院规模空前,一度成为督学使署。
七年后,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鄂善再次修复关中书院。此后,经再三聘请,关中大儒李二曲开始主持关中书院,立《关中书院会约》《关中书院学程》,重开会讲,听讲者众。李二曲登台讲学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连总督鄂善、陕西巡抚阿席熙也来听讲。这是继冯从吾之后,关中书院的再度复为。但是遗情的是,随着李二曲的离开,关中书院又开始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