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文章插图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中进士就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不二选择,尤其在唐代,可以说是破除门阀垄断的唯一捷径。比如杜甫、孟浩然一辈子都在为了能够中科举而奋斗,直至老死也未实现愿望。
盛唐如此,到了中唐和晚唐,要考中进士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唐朝的科举试卷是不密封的,名字每个考官都能看见,进士名额很少,在盛唐时需要名人门阀的推荐才能获得提名,而到了晚唐则腐败盛行,对普通人来说,要考上进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天说一个晚唐时期的普通进士曹松(828-903),生在乱世是不幸的,活着的心酸自不必说,生命的难得尤为可贵。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和战乱,其对仕途的执著让他一直考到了古稀之年,在74岁(公元901年)时终于考上了进士,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李白因家庭原因没有参加科考,杜甫、孟浩然四十来岁后即不再参加考试了,而曹松一直坚持不懈到74岁,都看见棺材板了!不服不行。曹松虽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诗歌得到后人较大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
 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文章插图
“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很多人在评论战争或功名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诗句,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出处,今天来看看曹松晚年写的这首《己亥岁 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诸侯灭秦、楚汉相争、汉匈战争、七王之乱……三国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隋唐征战,华夏大地上的战争大多数都发生在北方,偶尔在南方发生的战乱,一般规模比较小,可以说江南一带相对于北方来说不仅是鱼米之乡,更是和平之地,然而,到了晚唐,一切都变了,再也没有一片可以让人安居的地方。
 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文章插图
所谓“泽国”,即是江南多水,美丽富饶,然而这样美好的地方,已经全部绘制在战争所用的地图上,即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战乱的了。樵,指打柴,即卖柴为生;苏,指割草,即种地养殖为生,泛指普通民众的简单生活方式。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小日子又能何处去求取?
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安打柴割草度日,也算是快乐的,看似轻描淡写,却是战争造成的残酷屠杀,血淋淋的现实,活着并能够养活自己,这样简单的乐趣只是奢求而已。
后两句的“封侯”有针对性,指“己亥岁”这一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高骈受到封赏,但其“功在杀人多”,杀人越多,功劳越大,令人闻之发指。“凭”的意思在“请”与“求”之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这样的事情了”。可见词苦声酸,人民艰难。
《己亥岁其二》: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
文章插图
战争让神鬼都忧愁,天堂和地狱都收容不过来,谓无辜而死的百姓太多。“两岸强兵过未休”则是战争连绵不绝,躲得了今天,躲不过明天,事实上,诗人曹松本人的死就没有人确切知道,只知道这一年之后曹松就没有和大家联系了,算是失踪人员,而失踪原因最有可能就是战争。沧江本来自己玩自己的,与世无争,然而战争来临之时,却不得不和人的鲜血争夺河道,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这两首诗写在黄巢兵败这一年,是江南大地生灵涂炭的一年,作为穷苦百姓一员的曹松,面对累累白骨,除了一句哀求,也只有一声叹息。
 晚唐|晚唐白头进士的悲悯诗歌,战争的破坏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