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
文章插图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黎族服饰
文章插图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远古的时候,有些地方还利用楮树或见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饰材料。这种服饰材料,是从山上砍下树皮,经过拍打去掉外层皮渣,剩下纤维层,然后用紫甘蓝(螺壳烧成的灰)浸泡晒干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黑色圆领贯头衣,配以诸多饰物,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花纹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有些身着黑、蓝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子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
古代黎族服饰
文章插图
古代典籍有不少有关黎族服饰的记载,如《汉书》卷28《地理志》载:“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美孚方言黎族妇女有传统的缬染技术,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织花黎”指的就是美孚方言黎族。这种缬染方法是先在经线上扎出花纹,然后染色,再织成衣物。
在与岛上各民族频繁的交往过程中,黎族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纽为饰纽,后来又改为琵琶纽,最后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群众,除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是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均先是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后又在上衣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只穿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服饰。
黎族服饰工艺
文章插图
黎族祖先利用这种树皮纤维来缝制成的衣服、被子、帽子等,称为“树皮布”服饰。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在山上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都有关于黎族织锦原料的记载。如《桂海虞衡志》:“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中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又《岭外代答》:“海南所织(吉贝布)则多品矣!幅极阔……,间以五采,异纹炳然!”海南黎族所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明,美观适用,颇为中原人士所赞赏。
黎族男、女服饰
文章插图
女子服饰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 服饰|明代官员服饰独具传统特色,其中一项还是专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服饰|国人口中的“死丫头”,为了跟韩国人争汉服,已经努力了10年!
- 疏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品读宋朝服饰的含蓄之美
- 空缺|红楼梦女子穿衣有讲究, 唯黛玉服饰空缺, 曹公不敢写还是有意而之
- 服饰|南宋贵族服饰:照片再现真正的汉服,第九张是开裆裤
- 圈内|韩国网友攻击中国民族服饰,圈内人士纷纷支援,王一博躺枪
- 民族服装服饰|赛装节和文博会,今年网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