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二 )


 中日|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文章插图
金銀鈿荘唐大刀日本刀应该是比较出名,但是纵观日本的文艺作品,对刀的介绍也就是仅仅停留在武士刀,种类远远不如古代中国多,一个顺口溜都能张嘴说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8种武器,而且铠甲也是战争中很重要的一项装备,不过貌似没怎么在日本发展过,适应环境当然是武器进化的趋势,但很多具体技术被淘汰不是因为不实用,而是成本,原料来源,技术封闭的限制,比如山文甲的失传显然不是因为防护能力太弱。面对像铁浮屠这种类型的重甲骑兵,一般刀剑基本是没用武之地的, 太短而且太轻,一排战马冲过来踩都踩死了,重甲又不惧利器劈砍,岳飞传里董先就是被踩成肉泥的。对付这种敌人,有记载的一个是英格兰长弓,能射穿重甲骑兵的板甲;另一种就是用大斧砍马腿(小说里是钩镰枪) 另外中国的铠甲一直没走上全身板甲的道路,金代铁浮屠是札甲,防护能力并不咋地,对弓箭还行,日本刀破甲无压力。鸳鸯阵为了对付倭寇需要小组作战,远近结合,东南沿海也不适合骑兵,多山多丘陵,轻便的短兵器是十分必要的。而借鉴短兵器,自然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喽,当时中国无论是元蒙南下还是元末明初,都是以大规模正面战场作战为主,抗击的是大规模的骑兵,小组作战反倒经验不多。包括后来锦衣卫使用的绣春刀原型也是唐刀而不是日本刀,且工艺有所进步,必要时可以当做马刀使用,但是造价较高,只能配给锦衣卫这种小组的特务部队使用。大规模战场上,依然是长枪的天下。其实日本那边以战国为例,作战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拿武士刀互砍,一样用矛薙刀等长兵器。但是因为日本那边生产力低,有钱的大名也只能为士兵提供区区1毫米板后的足轻甲勉强防身,所以像骨朵、鞭锏这类对付重甲的重击他们倒是用的少。
 中日|从中日刀剑铸造的历史中,谈一谈,为何日本的武士刀能传承至今
文章插图
金銀荘横刀武士刀之所以盛行反而是江户之后的和平时期,换句话说,现今的日本刀只是个人武艺切磋之用,并不是拿来打仗的。戚继光的年代盔甲因为火器早就开始衰落了,沿海地区的士兵基本不穿盔甲,武士刀又是专门对付无甲单位的,自然厉害,而且早期沿海地区基本以民兵为主,如何对抗专门训练的武士,要知道倭寇中中国汉人海盗数量也是很多的,用武士刀的武士其实只有相当少的比例,不要被影视作品骗了。可以查查倭寇的结构,到底是武士多还是乱七八糟的海盗强盗多。为什么一提武士刀就认为,就认为是武士刀就是打刀,就认为武士上战场用武士刀打仗?日本人也知道着甲格斗打刀很鸡肋,人家都用弓箭长枪薙刀太刀的好不。打刀更多是防身副武器和身份地位象征。就好比说军队里手枪是将军的身份象征,到很多人那就翻译成“将军上战场只用手枪”日本的刀形成了传统文化,现在是作为一套完善的文化流传下来了。直到二战,打刀也是天皇军官们随身装饰品。长久以来“刀”的实际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武器”的范畴了。我只想表达三点:其一,唐代没有一款可以被称作"唐刀"的刀剑种类,唐朝疆域辽阔,兵器发展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有着萨珊王朝经典的刀剑护手就出现在唐朝的刀剑上,唐朝的刀剑百花争艳没有一款所谓"唐刀"的制式刀剑,你可以叫唐横刀,唐仪刀等等,即使是这些种类个体之间也有很多外形都不一样。周正武所弄出的"唐刀"不过把日本唐直刀,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直接搬了过来,几乎没变化,原封不动称之为"唐刀"。这种刀的形制不过是唐朝众多刀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二,什么叫淘汰了不需要?且不说中国现在是不是真正正确复原了唐朝刀剑技术,历史观首先就不对。唐代之后,唐朝刀剑的辉煌难以再续,无非两个原因,其一,性价比太低。其二,技术部分或者全部流失。需不需要复原出来是一回事,能不能正确复原得出是另一回事,不要因为有后者就用前者来遮掩。中国有多少好东西都流失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不管大家知不知道,我想提醒一下大家。武士刀也分种类的,而且其祖先并非唐朝刀剑,它们有自己清晰的发展路线。要说从中国受益的确实有,那就是包钢技术这一类的锻造技术。这个技术也改善了武士刀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