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寻找真实的林徽因——读《风雨琳琅》


林徽因|寻找真实的林徽因——读《风雨琳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每谈及林徽因 , 她的话题总是不绝于耳 。真实的林徽因是怎么样的呢?
带着好奇 , 我看了一本名为《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 书中塑造了一位打破世俗视角的林徽因 , 她建筑师、文学巨匠的形象跳脱了名媛、情种的定位跃然纸上 。作者陈新华深度挖掘史料 , 在这本书中以林徽因生平为主线 , 生动刻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归途 。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互为镜像
说起林徽因 , 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她的情感经历 。作者陈新华首先谈及了林徽因的情感 , 第一是因为情感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组成 。林徽因就曾经说过 “没有情感的生活 , 简直是死 , 生活必须要体验丰富的情感 。”这句话侧面说明了林徽因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林徽因的情感 , 就很难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林徽因 。第二 , 历来关于林徽因的情感最被大家所津津乐道 , 但是又最被大家看不清的内容 , 因此也可以就之前一些混淆的历史故事做出澄清 。
在林徽因的情感经历中 , 一定要提的一部分当属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 。坊间对于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 。在作者看来 , 她认为二人是互为镜像的关系 , 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 他们是彼此的一面镜子 。其一含义是公众对于这两个人的误解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方来产生的 。其二是他们对彼此的态度 , 对婚姻的选择 , 能够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二人的精神特质 , 从而让大众看到他们两个非常丰富、矛盾且复杂的世界 。
无关浮华与奢靡的“太太的客厅”
林徽因|寻找真实的林徽因——读《风雨琳琅》】除了林徽因的情感经历 , 当属她所办的沙龙“太太的客厅”被世人熟知 。沙龙和下午茶这样的形式在任何时候 , 总是和奢靡、浮华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因此人们很容易想象出林徽因有着虚荣的太太形象 。然而 , 事实并非如此 。
林徽因在16岁的时候就做了自己父亲的伦敦客厅的女主人 。那段时间 , 来往林长民客厅的全部是中英两国社交界、政界和文化界的名流 。这样的聚会是按照传统的英式下午茶的形式来举行的 。早年的生活方式也让林徽因保持了终身的一种习惯 。其实 , 人们可以从“太太的客厅”中非常清晰地看到: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 , 他们在所共有的公共空间中自由、平等地发表自己对于学术、艺术、政治上的观点 。因此 , “太太的客厅”更像是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象征 , 而且也成了那个年代的知识人留给今天最经典的回忆 。
为什么我们需要读林徽因?
作者陈新华认为:“林徽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风雨琳琅》这本书就是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观察到的复杂时代和价值选择为线索 , 勾勒上世纪初留学归来 , 致力于家国建设、民族独立富强的一代知识分子群像 。
陈新华谈到:“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讲 , 民国先生们的学问太过晦涩、艰深 。我们对他们的学问不一定有多少了解 , 更容易为我们今天的读者所知的 , 往往是他们的性情、操守和追求 , 他们因为这些东西成了挺立在乱世当中的一座座的丰碑 , 成了动荡时世当中引领风气的核心力量 。我们今天同样处在一个大时代当中 , 同样处在一个变局当中 , 对于民国历史人物的追怀 , 在今天同样能够给我们启发 , 同样能够引领我们今天的风气 。”
当下 , 人们仍然处在传统社会的延长线上 , 仍然在实践现代性的路途之上 ,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和近代以来的知识人群体其实息息相关 , 我们的时代和林徽因的时代形成了一种呼应和互文 。可以说 ,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摆渡人 , 也是燃灯者 。因此陈新华选择写作林徽因这个人物并回顾那个时代 , 是希望为当下灌注“隔代的养分” , 并与当代现实 , 和今天的读者形成一种内在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