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病|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兴起的?


 诟病|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兴起的?
文章插图
明清时,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怎样形成和兴起的呢?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不仅如此,文体也有限制,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这极大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也是明清时期为了让中央集权高度加强,更好地控制思想所采取的手段。
其实八股文,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帖括。
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一种经书的注解。
唐代虽以诗、赋取士,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帖括也就是八股文的老祖宗。
唐朝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朝代,当时的文人对此并不感冒,因此,八股文在唐朝并未形成。
论及八股文形成的时间,历来都存在有争议。
一些学者依据顾炎武先生的《日知录》中“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 ”的记载,而认为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成化年间。
其实这并不太严谨。
 诟病|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兴起的?
文章插图
因为八股文的形成和宋朝的一场变法有关。
这场变法,便是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后,以经义试士,学子任治一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文字,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不过此时的八股文并无太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八股文最早与王安石变法将科举取士方式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有关系。
到了北宋时期,思想空前繁荣,八股文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为了统一文人的思想开始成形。
不过,其真正确定为官方正统,是在明朝洪武年间。
明朝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其后此种文字讲求格律,日趋严格完备。
到明代成化年间,即十五世纪中期,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形成了。
不过这个时候,八股文已经完全成为了死板的内容,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诟病|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兴起的?
文章插图
对此,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到了清朝,八股取士更为严重。
八股文已经成了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手段,以至于大兴文字狱,其实就是为了加强思想专制。
八股取士贯穿了整个清朝,直至清末才得以废除。
所以,八股取士最早起源于唐朝,发展于王安石变法期间,兴起于明朝洪武年间,成熟于明朝成化年间,真正僵化呆板于明末清初。
不过,八股文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吏治的作用。
诟病|深受诟病的八股文,是如何形成和兴起的?】下期我们就讲讲八股文存在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