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
我知道陈寅恪先生,是来自他的那本《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作为一个打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我高中那段时间正好因竹林七贤而对魏晋南北朝历史勾起了兴趣,找了本网上推荐比较多的书,一看就入了迷,最后记住了此书的演讲者陈寅恪。
后来民国历史看得多了,发现大多数民国时期的文人都逃不脱情感纠纷,这就显得陈寅恪先生格外清丽脱俗。他不像胡适那样拥有一堆博士头衔,他甚至连一张文凭都没有,却掌握17国语言,靠着自己的学识受到了当世文人的尊重。
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另一位历史学家郑天挺则称他为''教授的教授''。日本人因为他的学问,从北平到港省,一直致力于邀请他前来授课,不惜重金相邀,却换得个闭门羹。
就是这样一位名誉古今的教授,晚年却为一位烟花女子立了传,这是为何?那位烟花女子又是谁?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陈先生的生平说起。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
陈寅恪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乃是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说白了就是出生在高门大户中,自幼饱读诗书。一方面是家里文化底蕴厚重,另一方面是值得在教育上投资,再加上陈寅恪本身在学识方面能力出众,这使得他自小就积累了浓厚的国学基础。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
后来陈寅恪先去日本留学,再入复旦公学(复旦大学),随后又去欧洲诸国游历,像是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有过他求学的背影。陈寅恪通晓17种语言真不是吹的,除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德语、法语等列强语言外,像是梵文、希伯来文等较为小众的语种他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
按理来说他的求学经验这么丰富,再加上他本身学识又高,考取几个博士不在话下,但实际上他自1910年求学以来,一个博士头衔都没用,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可以看出陈先生学习,不是为了学位,不是为了文凭,纯粹是发自内心喜爱学习。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
当时国内高校任教都是有门槛的,像是胡适就曾因为博士文凭未拿到手而进入高校任教引发了所谓的''假学历''风波,但陈寅恪不一样,他没有学历一样被清华请去教学,并且不仅是教学生,更是教老师。
陈寅恪上课不拘课本,由于他本身学贯古今,经常讲着讲着就发散到其他内容上去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没有一定底蕴的学生压根听不懂,反而很受教授们的欢迎。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北大教授季羡林就表示:''听陈先生讲课,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地位高如朱自清等当代文坛顶尖人物,同样私底下抄写了一份陈寅恪的课表,专门在他上课的时候来旁听。
这些教授们对于陈寅恪讲课的追捧,无疑是他能力的最好证明,也难怪他被学生们称为''太老师''——自己老师的老师,谓之为''太老师''。
 立传|陈寅恪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为何晚年却要为烟花女子立传?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