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 二 )


 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
文章插图
在长期的钻井实践过程中,四川自贡盐场的匠师总结了一条宝贵的经验:“黄卤推砂,黑卤推气。”即把井内泥砂取净后,岩层裂缝不受泥砂的阻塞,卤气流动畅通,可获取丰富的卤气。为取出进底的岩屑,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泥筒”。苏轼在《蜀盐说》中述到:“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由此得知,当时不仅发明推卤汲筒,而且也发明了搧“泥筒”。汲筒和泥筒有区别,但工作原理完全相同,两者都是竹制,筒底“悬熟皮”(即单向阀),入水则启,出水则闭。因岩砂和泥水在筒内下坠,熟皮受压紧贴简底,不泄漏。通过泥简在井底一上一下来回往复运动,水与岩屑混合,由阀门进入筒内,然后提出地面,以达到清除井底岩屑之目的。如果没有发明搧“泥筒”,卓筒井也是无法钻成的。为此,搧“泥筒”的发明,十分巧妙地解决了钻井取砂的一大关键问题,从而为向地层深部开拓提供了可靠保障,标志着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
文章插图
现代西方如美国标准顿钻凿井应用的“捞砂简”(又名“抽砂筒”),其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同我国900多年前发明的搧“泥筒”基本一致。而现代旋钴法钻进,则采用机械动力加压力,促使井内液体循环流动,不断将岩屑从井中返出地面,实现了钻井不停、除砂不断的新工艺,这是继“泥筒”取砂法之后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
文章插图
三、世界钻井史上最早创造的钻井保全井壁及止水的方法——下“木竹”套管固井卓筒井在11世纪中叶问世,同时也创造了楠竹制作成套管,下入井中,构成井壁,解决了钻井、生产两大难关:其一,保护井壁。竹制套管下入井内固井,可防止因井壁(松软地层)的垮塌,发生井下卡钻事故,从而保证了大口(窍)以下裸眼井段钻井的安全;其二,止水。封隔上部地层淡水滲入井中,避免淡水冲淡了天然水的矿化度,确保盐井下部生产层咸卤的开采。因此,苏轼说:“‘卓筒井’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由此可知,竹制套管,其结构是利用大楠竹通节中空,“牝牡相衔”(即公母棒连接)的竹筒。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四川荣州(今四川荣县)做官时,亲自看到的卓筒井“绝小”:“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筒,真海眼也。”盐井下入竹制套管止水,即“隔横入淡水”和保护井壁的功用,这同现代石油(天然气)钻井中下钢管固井的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
 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
文章插图
古代井匠利用竹制套管是与四川盛产楠竹、斑竹密切相关的。四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下湿润,宜于竹子生长,因而竹林遍布,各地竹子用途非常广泛,民众就地取材,用竹子制成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器物,如竹房、竹门、竹席、竹椅、竹筐、竹架,到农业灌溉等都广泛使用竹子,简直是竹的世界。北宋四川大文学家苏东坡,目睹了竹子的广泛用途,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曾深有体会地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四川竹子材源丰富,同时又有独特的优点:伸直挺拔,具有天然圆形管状;质密坚硬,有较高的抗拉、抗压强度;耐腐蚀性能强,作套管固井寿命长达20~50年;产地广,材源丰富,价廉物美;加工制作简便等。如川北有的地区,现在遗存的卓筒井,仍是用楠竹或斑竹作套管固井,为北宋“始创筒井”提供了实物见证。为此,我国木竹固井技术的创造和发展,无疑为现代钻井固井技术开辟了道路。
 北宋|北宋“圜刃”锉:人类钻探史上发明的第一个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