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暗示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王庚虽然同意了与陆小曼解除婚姻关系,放手成全这段爱侣,但是别忘了在中国的婚姻中,家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不管是陆小曼的父母,还是徐志摩的父母都对子女的选择表示强烈的反对。陆小曼的母亲一度听到“徐”这个姓氏,便要头晕目眩好一刻才能缓过精神,总是不顾礼节的破口大骂徐志摩拐带了自己的女儿,徐志摩因此与陆母发生言语上的龌龊,至死未能和解。徐志摩的父亲先是好言规劝,为儿媳张幼仪撑腰,评价她为“一品夫人”,而称陆小曼为“二婚头”,怎会有人放着“一品夫人”不要,偏偏要娶一个“二婚头”?此外,徐父在外闻听,陆小曼是一个行为放荡、举止轻浮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娶回家中只能是个祸害,而不能利于丈夫。人类是经验主义动物,许多事只有经历过,方知如何取舍才能够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历经多年岁月的洗礼,双方父母深知一个道理——婚姻绝不等同于爱情。
文章插图
徐志摩与张幼仪婚姻是赤裸裸的人情交易,因此才要讲求门当户对、势均力敌,你来我往之间要相互扶持携手共进,这样听上去“夫妻”好比是生意场上的固定合作对象;而爱情往往使人蒙蔽双目,失去理智,除了一时的欢愉以外,还能带来什么呢?或许许多人一听到以上言论,便会嗤之以鼻,自以为利益至上之念庸俗至极,世间唯有情义无价,然这句话本身就是钻了一个言语上的空子,的确情义无价因为除了情义之外剩下的哪一样不要明码标价?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的父兄皆是政界的风云人物,徐家是江南一带有名的富商,政治与商业的结合,让两家从中获利颇丰,正是这样的条件,才能使徐志摩放心大胆的追寻诗与远方。陆小曼从小是蜜罐里泡大的,父母娇养着长大,而后遇到王庚这样一个死心塌地对她好的的丈夫,她从未关心过粮食或蔬菜,也不懂什么叫做“当思来之不易”。未曾尝过生活的苦,怎会珍惜周围的甜。即使父母极力禁止他们的交往,徐志摩与陆小曼也只当做耳旁风,殊不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一定有它不被祝福的道理。
文章插图
张幼仪与徐志摩暗示三:婚前的约法三章左右不得子女的意愿,双方父母也只好点头同意了他们的结婚请求,但是事情绝不会就这样轻易结束,徐志摩的父亲与他定下了三条婚前协议,只有达成全部条件,才肯放他与陆小曼踏上婚姻的红毯。首先,徐志摩与陆小曼要保证婚后经济独立,绝不伸手向家中讨要任何金钱物质上的援助,二人婚礼的费用自理;第二,必须向外披露,胡适是二人的婚姻介绍人,在婚礼现场要由梁启超作为证婚人致辞,否则家族不予承认二人的婚姻事实;第三,婚后必须南归,在个人的小家庭当中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胡适一般来说当时很少有父母会与子女做出这样的约定,然而现在读来心头却感慨万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其深远。这三条协定听上去既有合理合理之处,也有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地方,细究下来每一条都是对于儿子婚后结局的提醒暗示。
文章插图
第一条经济独立,看上去十分冰冷无情,好似在说既然已经组建了个人的小家庭,便要与家族做出清晰明确的分割。但是徐父这一条实际上是希望徐志摩与陆小曼可以从经济独立开始,养成真正独立的人格,前瞻性地看出徐志摩陆小曼婚后最大的阻碍便是金钱问题,所以提早点出关键所在,以作警醒。第二条的不确定性极高,若胡适和梁启超始终未能同意亲临婚礼现场,岂不让徐志摩的婚事就此搁置。然徐父这样安排大有其深意,胡适不仅是久负盛名的文人,更是一位有些怕老婆的男人,他的发妻江冬秀是一位狠角色,虽与胡适是包办婚姻,但是她始终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胡适至死只有她这一位夫人。胡适与徐志摩的经历相似,然而人生走向却因一场婚事而变得大相径庭,由胡适做介绍人听上去大有讽刺意味。梁启超是徐志摩的恩师,在文坛地位德高望重,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结合本就有错在先,师父不加以规劝反而为其证婚,此乃严重失职,弟子将师父放置到如此尴尬境地,实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徐父一箭双雕,目的还是希望徐志摩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加以改正。
- 恋爱脑徐志摩:他只想要甜甜的爱情,至于爱谁真的无所谓
- 23年婚姻输给23岁小三, 儿子自杀, 妻子: 我要让她不能怀孕
- 白鹿原守活寡的冷秋月,被无性婚姻逼疯,死时身体早已流脓溃烂
- 民国“情圣”徐志摩恋爱秘籍大公开,林徽因,陆小曼究竟有多美
- 林徽因一生中最重要的1个男人,不是徐志摩,也不是丈夫梁思成!
- 民国“姨太太”在婚姻家庭中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
- 看徐志摩从离婚到再婚,勇敢表白的她被拒绝,回家选择与丈夫分居!
- 三个女人一台温情戏,徐志摩的痴,成就民国最经典葬礼
- 王庚:他对陆小曼的爱是真的,不适合她也是真的
- 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却半路愤而离去,是嫉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