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离开济南南下,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遗憾的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等复杂原因,南下后的辛弃疾毕生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济南。在流传至今的诗词中,辛弃疾也曾表达了思念故乡的情愫,如“家何在,烟波隔”“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等。晚年的辛弃疾结庐瓢泉,更是让人想到他是因念家乡泉城。事实上,在南宋作为身份特殊归正人,辛弃疾在思乡情绪的表达上难免有尴尬和为难之处。23岁离济,毕生未归故乡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历城四风闸。由于北宋王朝抵抗不力,辛弃疾出生前十几年,济南地区已被金兵所占而成为沦陷区。今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在首期稼轩故里文化讲堂举办的《稼轩故里读稼轩》讲座中提到,不管辛弃疾主观上愿不愿意,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来算,实际上辛弃疾算是金人。不过从后来的人生历程中,后世普遍认为,辛弃疾始终是一名致力于抗金复国的南宋志士。
这一时期的济南,是在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之下而继续其封建社会历程的,当地人民发动的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活和成长。辛弃疾父亲早逝,他在祖父辛赞的抚育和教导下长大成人。据邓广铭《辛弃疾传》载,因为辛家人口众多,辛赞为这众多家口的温饱之计,需要去营取升斗之禄,因而在山东和中原地区相继沦陷后,辛赞还先后做过谯县和开封等地的地方守令。
辛赞虽是一名封建官僚,却有着爱国情怀和远见卓识,他时时对辛弃疾述说宋代的正统与文明、济南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开明。辛弃疾《美芹十论》中提及少年时在祖父辛赞身边:“每退食,(祖父)辄引臣辈登高远望,指画山河。”激发他自小莫忘家国之事,牢记大好河山被侵占之恨。也正是因为幼时处于如此环境的影响,他才逐渐由一介侠肝义胆的儒生而迅速成长为一名抗金爱国的志士。
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也曾离开过济南。辛赞在亳州做谯县县令时,辛弃疾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曾跟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谯县有一名叫刘瞻的人,由于长期写作田园诗在当地颇有时名,辛赞便叫辛弃疾拜他为师。除了少年时期曾经在亳州求学过一段时间,青年时期辛弃疾还因金朝科考有过两次燕京之行,这两趟燕京之行分别在1157年和1160年。
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云:“(辛弃疾)秉奉祖训,志切国仇,尝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事实上这两趟燕京之行中,辛弃疾受祖父指教,有机会深入到金国政治中心窥察其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所以从济南前往燕京的路上,辛弃疾注意观察山川形势和官府仓库等所在,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举兵征战打下了基础。
勇擒张安国的壮举之后不久,南归后的辛弃疾被朝廷任命为江阴军签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一年是1162年,辛弃疾23岁。只是,这次离开济南后,辛弃疾毕生再也没有回归故里。
诗词中怀念“吾家风月”
在现存辛弃疾的诗文中,有几首词比较明确地写了思乡之情。
【 辛弃疾|念吾家风月:归正人辛弃疾的思乡情】《满江红·点火樱桃》的写作确切年代现在无法考证,从意境推测,应该是辛弃疾中年政治失意后的思归之作。词的下阕写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虽然春和景明,词人依然难掩思乡之情,尤其是“家何在,烟波隔”,是辛词中不太多见的直接写到念家情愫的句子。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当然,词人思念的不只是家乡,更是南宋王朝没有收归的故土。
另一首《满江红·题冷泉亭》中也有明显的思归之意。词中写道:“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月本吾家,今为客。”冷泉亭在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下,唐朝所建。它不但靠近灵隐寺和飞来峰,而且就近登山,还有三天竺、韬光寺、北高峰诸名胜。词人大概是联想到,在他的家乡济南,也有历下亭、观澜亭等和冷泉亭一样可观的景致,那才是“风月本吾家”。而如今,在南方各地辗转的词人,只是“客”而已。此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也有类似的情愫,“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中,“落日”“断鸿”“游子”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尤其是“游子”,将思乡这种情怀毫不隐晦地明白道来。
- 误入风月场,14岁成为督军夫人,34岁离婚创办锦江饭店,活到97岁
- 宋词里的秋:晏几道看透秋色、辛弃疾听断秋声、吴文英历尽秋意浓
- 诗人辛弃疾,除了出众文采,他还有热血汉子的另一面
- 辛弃疾很胆大的一首词,一边吹自己的牛逼,一边大骂南宋官场腐败
- 被误解的辛弃疾,金朝科举考试落榜后归顺宋朝,一生都被宋廷重用
- 你知道辛弃疾怎么拍马屁的吗?随手写《一剪梅》,逗乐了老丞相
- 纵有旧忆情深足够,莫听身外风月犹愁——李玉刚《白首》
- 4本重生小说,特工文+军宠文,无关风月,再睁眼,风云变色!
- 推荐5本历史军事文英雄豪杰,风月美人,演一出旷世棋局!
- 辛弃疾《卜算子荷花》占断人间六月凉,步步莲花是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