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二 )


深圳则是一座创新力十足同时也善于创作奇迹的年轻城市 ,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有着激进和大胆的一面 。 比如深圳点燃了本土科技巨头的热情 , 擅长基础设施的华为 , 长于服务生态的腾讯 , 以及对科技赋能有独到理解的平安 , 都是深圳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并将经验带向了全国......
其实中国人对于城市的理解 , 可以借鉴《吴越春秋》里的一句话:“筑城卫君 , 造廓守民” 。 从城廓逐渐扩展到一个城市 , “卫君”也好 , “守民”也罢 , 城市最基本的职能还是为人服务 。 尽管上海、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有着不同的风格 , 但隐藏的主旋律都是人文与科技的有机统一 。
小资的上海在智慧城市上丝毫没有小家子气 , 在2018年10月正式推出了“一网通办”平台 , 将不同职能部门的服务统一为一个平台 , 目前上海的医疗付费、医疗报销等已经上线试运营 , 50项个人高频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办理” 。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文章插图
激情澎湃的深圳在智慧城市上有着温情的一幕 , 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已经是深圳市民离不开的服务助手 , 毕业生1秒就能完成落户审批;个体户在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 , 并且当天即可拿证;轻微交通事故的定责处理只要5分钟 。
无论是上海的一网通办 , 还是深圳的i深圳 , 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为民” 。 就像市民们可以在i深圳中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游玩预约、文体资讯等一站式服务 , 不同部门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开放共享 , 正在让城市越来越“善解人意” 。
诚如前面所提到的 , 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智慧化有着不同的节奏 , 注定了中国的智慧城市不会千篇一律 , 但在底层上并不缺少共识 , 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人为中心 , 主张基础创新和产业协同 , 在开放的环境中促使技术融合并产生裂变效应 , 继而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 改善公众服务体验 , 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
03 普适性的智慧方法论回到数字中国的话题上 , 智库学者、市政领导、企业家们坐而论道的目的 , 无外乎寻找智慧城市的共识 , 探寻智慧城市的通用法则:优等生从中查漏补缺 , 跟随者也能从中对焦与校正 , 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
与之对应的背景是 , 虽然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 ,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理解也有所差异 , 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企业 , 多半有着相似的面孔或者紧密的联系 。 比如平安的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在国内110多个城市中推广实施 , 华为联合生态合作伙伴为200多座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 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频频落子 。
随着智慧城市的全面开花 , 这些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局限于纽带 , 逐步沉淀出了通用的城市智慧化方法论:
首先 , 黑天鹅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 一些细分单元的场景开始从1到N落地 。
年初的疫情暴露了当下城市治理的困境 , 特别是医疗资源被过度挤兑、生活服务被摁下暂停键的局面下 , 原本只是在少数城市中落地的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 , 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城市 。
比如华为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从深圳延伸到了西安、重庆等城市 , 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生活服务以i绵阳、最珠海、我的盐城等形式在十多个城市落地 。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从智慧城市的第一阶段加速迈向第二阶段 。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文章插图
其次 , 当智慧城市建设到深水区 , PATH等参与者推出了全方位综合解决方案 。
如果只是智慧场景的落地 , 智慧城市永远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 ,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从第二阶段奔向第三阶段 , 中国平安、华为、百度等参与者纷纷深入思考智慧城市的架构 , 推出了覆盖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