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综观赵孟的一生 , 可以说基本上是在蒙古统治者优容的环境中度过的 。在他的身上 , 似乎看不到四等公民和“九儒十丐”的印记 , 即使遍查历代汉人朝廷 , 对被其取代的前朝宗室 , 其优遇恐亦无过于此 。其原因学术界也多有讨论 , 大抵乃元统治者出于安抚江南文士以定人心的需要 , 孟作为宗室尚且北上受职 , 则对江南人心之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此外 , 亦与赵孟自身过人的才华风度有关 。
“士为知己者死” , 身为儒家文士一员的赵孟 , 对元王朝特别是忽必烈的知遇优容是了然于心的 , 对此他当然也要有所报答 。知恩图报是赵孟心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往事已非那可说 , 且将忠直报皇元” , 这两句诗是当忽必烈要他赋诗讥刺以宋臣降元的留梦炎时写下的 , 虽有所指 , 但也多少反映了赵孟自己的真实心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在为官后不久即提出当时“至元钞二百贯臧满者死”的刑法太重 , 以致当事者“意颇不平” 。今姑不论其意见正确与否 , 即就其认真负责的态度而言 , “忠直”精神显而易见 。此后他抗衡桑哥 , 平反济南路民事冤狱 , 俱可见以实际行动报效的精神 。在诗文创作中 , 这种知恩图报的心态亦可随处感知:丹极飞明诏 , 锋车照老臣 。仲舒经术邃 , 贾谊谠言陈 。入奏能回主 , 当言莫爱身 。衮衣瞻望重 , 丈席侍趋频 。
此虽系一题赠诗 , 但送别友人时的殷切期望 , 正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真实感情 , 所谓推己及人 , 自觉劝导 , 更可见其输诚之心 。在另一首《投赠刑部尚书不忽木公》诗作里 , 赵孟更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发出如下的表白:帝心知俊彦 , 群望属英贤 。大木明堂器 , 朱丝清庙弦 。知己诚难遇 , 扪心益自怜 。在作者此时的心目中 , 皇帝至圣至明 , 臣民人尽其才 , 他希望“俊彦”“英贤”要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 真正做一个“大木明堂器”(国家栋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仅出于直观的感悟 , 赵孟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感恩图报还表现在从理论上阐发新王朝建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大元之兴实始于北方 , 北方之气将王 , 故北方之神先降 , 事为之兆 , 天既告之矣 。”这里实际上是说元之代宋 , 是出于天意 。作为前朝末代王孙 , 亲自出面现身说法 , 为新王朝建立寻找合法依据 , 这的确是赵孟知恩图报、赤心输诚的最佳方式 。
“半生落魄江湖上 , 今日钧天一梦同 。”这是赵孟接受征召跟随程钜夫第一次来到大都后写下的诗句 , 诗题便是《初至都下即事》 。毫无疑问 , 他由此产生了一种在“舆地久以裂 , 车书会当同”的一统观念指导下期望有所作为的动机 , 和知恩图报、赤心输诚的理念完满地融合在一起 。基于这种心态 , 他在入元后提出复古的艺术主张 , 倡导晋唐风格 , 批评学陶渊明的人是“效颦惑蚩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的书法和《鹊华秋色图》等画作显示出来的风格大都避开两宋而向晋唐靠拢 , 可谓煞费苦心 。不仅如此 , 赵孟在诗歌中发出“况兹太平世”“干戈久已戢”“努力勤艺树”“毋为问迷津”的号召 , 已不仅仅是只针对朝廷臣僚的了 。所有这些 , 与他在《红衣西域僧》《秋郊饮马图》等画作中刻意描摹番僧和游牧民族喜爱的群马 , 更是有意将艺术与政治输诚结合起来的绝妙范例 。
- 元朝|黄金之国是哪个国家?马可波罗描述中国?东方见闻录作者是谁?
- 元朝|朱元璋覆灭元朝之后,为何要主动放弃元朝的大片领土呢?
- 元朝|从元朝统一后与四大汗国的暧昧关系,来窥探蒙古族实力背后的较量
- 祖父叫朱|数字排行起名的方法由来已久,元朝时发展到顶峰
- 元朝|兀良哈三卫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 元朝|令欧洲畏惧的一位中国皇帝,他不死疆域必达欧洲,不是成吉思汗
- 元朝|蒙古建立的四个强大汗国,它们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全都是过眼烟云
- 元朝|成吉思汗欲征服世界,却被西夏拖延22年,讨伐六次,至死都没灭掉
- 元朝|古代最传奇的权臣,战绩空前绝后却不言功,善作诗文却无一首传世
- 元朝|日本和越南偏小一隅,面对横扫欧亚大陆的元军,为何屡战屡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