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马一浮先生的读书法( 二 )


读书须“尽意”、穷理 , 而终归于“会通” 。读书贵在明理 , 明理之要在于“尽意” 。一部书 , 千言万言乃至数十万言 , 归根结底 , 乃称“理”而谈 , 获得此“理” , 即是“尽意” 。所有文本 , 莫不在于表达一个“意”字 。文学作品在于一个“意境” , 论文在于一个“义理” , 说明文在于一个“意图” , 可见 , 读书在于“得意” 。对于“意”同“书”的关系 , 马一浮旁引博证 , 以《说文》、《尚书正义》等经典文献诠释之 , 宣扬其“名言 , 皆诠表之辞 , 犹荃蹄为渔猎之具 。书是能诠 , 理是所诠” 。恰如《易经》言 , “书不尽言 , 言不尽意” , 马一浮以为读书在于得意 , 得意可以忘言 。平时 , 人们常言 , 读书首先把书要读薄 , 其意大略指得其“义理”;当然 , 还要将书读厚 , 即谓把“义理”运用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之中 , 使得“简略之义理”重新丰满起来 。
对读书的穷理之道 , 马一浮亦有精辟概括 , 他认为 , 读书之道 , 约而言之 , 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 。四种读书法 , 实则解决了博与专、义理与细节、简与繁、中心与边缘等问题 , 其总结可谓精辟之至 。马先生对此稍加解释 , “不局不杂 , 知类也;不烦不固 , 知要也 。类者 , 辩其流别 , 博之事也 。要者 , 综其指归 , 约之事也 。读书之道尽于此也” 。
然而 , 诚如庄子言 , “吾生也有涯 , 而知也无涯 , 以有涯随无涯 , 殆已” , 天下之书不可胜读 , 又由于经典无限、义理无穷 , 那么学者又当如何应对无限之经典呢?马一浮以为 , 读书在于会通 , “盖知类则通 , 通则无碍也” 。他还用《洪范》“会其有极 , 归其有极”之论 , 并结合老子的“言有宗 , 事有君”之说 , 柔以其对六经之理解 , 得出读书“在于会通 , 在于知心性之本”之精辟结论 。“会通”之哲学基础乃是陆九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而马一浮则将此“通理”用于读书 , 可谓得其义理 。
读书之终极目的在于明理践性、成就圣贤人格 。关于读书之目的 , 马一浮以为 , 读书当求明理 , 更贵在养德 。马一浮承接宋儒乃至先秦儒家而来 , 始终将“学之为己”为第一要务 , “学之为己”的目的在于成就圣贤人格;而非“学之为人” , 即以“博学”炫耀于人以换取某种好处为目的 。马一浮以为 , 学问若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 读书再多 , 亦不过一书橱耳 , 又有何用?他多次强调读书的终极目的 , 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修为 , 并提出“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的践行主张 。指归自己实则意味着 , 学人在明理的基础上必须要做到身体力行:“但说取得一尺 , 不如行取一寸”;“"忠信笃敬"要体而行之 , 不是说其义旨便了” 。此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之意 , 只有真正将义理落到实处 , 方可算的上“真学” 。反过来 , 通过读书所培植的道德(即“畜德”) , 又能促进人们人更好的明理 。譬如 , 当学人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 具备了开放、谦虚、包容的品质时 , 他能更好的吸收他人有益的东西 , 进而更利于扩大其视野 , 开阔其心胸 , 进而帮助其更好地通晓天下之理 。于是 , “读书明理修德读书明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 此循环实则是儒家圣贤人格培养的一个缩影 。总之 , 马一浮的读书之目的 , 在明理修德;明理之旨 , 终归还是养德 。明理践性为历代大儒者所提倡 , 更为马一浮终生所实践 。故而 , 马一浮“读书法” , 实则映射出马一浮修身践性之法 。
书法字画|马一浮先生的读书法】也许 , 以当下实用态度审定之 , 马先生“无功利”的读书法 , 自然不合时宜 。但马一浮作为一介书生 , 在当时山河破碎之时 , 能做到“心无旁骛”地培养传承中华文明的“读书的种子” , 可谓功莫大焉!且其“读书法”既囊括历代前贤读书方法之大成(虽然其对自然科学有所忽视) , 又集本人数十年心性实践 , 其真知灼见 , 于今益发熠熠生辉 , 业已成为滋养读书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郭继民 周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