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有容乃大 一个老派藏家的操行评语( 二 )


容庚的印章收藏 , 除古玺和前人作品外 , 多有师长、朋友、晚辈为他所刻 , 艺术价值之外能够较直观反映他的社交活动 。如他收藏的大量邓尔雅的作品 , 可看出他和舅舅兼老师的情谊 。商承祚、冯康侯等同事、朋友的印章 , 既是他们友谊的见证 , 还是他生活轨迹的反映 。不少年岁小他很多的印人曾为他刻制印章 , 如弟子马国权和京津的康殷、张牧石 , 都比他小30余岁 。刘一闻、程与天等比他小50多岁 , 为他刻印时还是个青年 。这说明容庚始终与年轻艺术家保有交集 , 也说明他晚年在书法篆刻界的影响力 。
收藏是费钱的事 , 虽然容庚基本上一直有一份稳定的教授工作 , 著述、兼职也可带来收入 , 但相对收藏所需 , 收入总嫌不足 。《容庚北平日记》中有不少他捡漏和低买高卖的记录 。容庚有名言 , “生财有大道 , 成名有捷径” , 不靠财力靠眼力 , 是他的收藏之道 。
收藏外 , 容庚还是艺术创作者 。容庚的书法得益于他对金文的研究 , 用笔圆浑平和 , 有雍穆之感 , 所作多临写吉金铭文 。他的篆刻初宗黄士陵 , 又学汉印、古玺 , 冲淡恬静 , 与他的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次展览中有多幅容庚画作 , 相对于他为人熟知的书法篆刻 , 绘画并不多见 。容庚绘画从岭南派花鸟入手 , 北上后泛临元明清各家 。展出的这批画作 , 除赠给三个女儿的三幅花鸟外 , 无论立轴、长卷都写明临某家 , 虽然算不得特别精妙 , 但亦非一般文人自娱所能达到的高度 。
不强调个性 , 以临仿历代名家为创作方式 , 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取向 。本次展出的王鉴《山水册》、恽寿平《花鸟册》也都逐开标明仿某家 。在容庚的艺术创作中 , 绘画可能是最早停止的项目 , 1949年后基本不涉足 。现在能看到的容庚绘画作品 , 多是他中年时期在北京所作 , 不少还是日本占领时期的作品 。在这个历史时期 , 不断地临摹古画 , 或许也是他心境的一种折射 。
本次展览中有两部作品值得一提 。一部是这次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颂斋藏印》 。这部作品完成于1974年 , 将容庚藏用印140方钤印盖10份 , 再由容庚手书封面10纸装订成册 , 自存并分赠友人 。一部是《来鸿集录》 , 将现当代百余位学者给容庚的信集录成册 , 也是在“文革”中完成 。制作印谱和书信集都是传统文人喜为的事情 , 但放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 即便是后期相对松动 , 也与社会大环境格格不入 , 容庚先生敢为之 , 也说明他传统文人心性根深蒂固 。在制作印谱的过程中 , 还有后辈学者王贵忱参与 , 也可见容庚始终在传承着广东文脉 , 他与画家吴灏的交往亦是如此 。
在容庚治学、创作、收藏中无不体现出他传统文人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 , 相对于传统士大夫们喜欢刻上一枚“子孙永保”印章 , 希望自己的收藏能够世代传承 , 他又有着很现代的理念 。
自1956年容庚捐赠一批重要青铜器和书画开始 , 他的捐赠活动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几年 。广东主要的博物馆、图书馆和他家乡的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 , 都有他的捐赠 。当然 , 1949年后收藏家们将许多重要藏品捐献出来 , 有时代和政治的因素 , 但更应当肯定的是他们的无私 。像容庚这样彻底、大量地捐献藏品——青铜器近200件 , 书画1200余件 , 古籍善本1万余册 , 拓片、丛贴信札近千件 , 除去无私无法解释 。他的无私又影响到子女 , 继续将父亲的遗产捐献出来 。在艺术品价值飙高的时代 , 几乎每一位文化老人、重要艺术家身后都是巨大的财富利益 , 后辈对簿公堂者有之 , 老人过世不几个月生前藏品就大量出现在拍卖会上的有之 。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并没错 , 但容庚及后人的做法要更从容和令人可钦 。
文物收藏|有容乃大 一个老派藏家的操行评语】近年来 , 每当一位文化老人去世 , 便出现“一个时代终结”的叹息 , 也不论这个人能否代表一个时代 。当1983年容庚去世时 , 人们或许正在拥抱一个新时代 , 无暇感叹时代终结 。但容庚这位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学者 , 身上承载着变革时代的文人特质 。通过这样一个展览 , 一方面因容庚及后人的无私而能欣赏到历代艺术品 , 另一方面也由容庚这个切口使观者了解老辈学人的生活、治学和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