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二 )


竹子|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品德之虚
自古以来 , 竹子以高风亮节、正直挺拔著称 , 文人墨客无不自比青竹 。东晋书法家王徽之嗜竹如命 , 即使是临时寄居他处 , 也要命人在空地种竹 。别人问其故 , 王徽之坦言:“何可一日无此君邪! ”“徽之爱竹”的典故由此流传千年 。
魏末晋初 , 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七人愤世嫉俗 , 仰慕竹子终年常绿 , 素雅有节 ,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 肆意酣畅 , 故世谓竹林七贤” 。他们高尚情操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崇敬的对象 。
唐开元年间 , 李白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效仿“竹林七贤” , 隐居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 , 六人纵酒高歌 , 流觞泉石 , 诗意横流 , 世人称其为“竹溪六逸” 。李白用“昨宵梦里还 , 云弄竹溪月”的诗句 , 怀念竹溪隐居的日子 。竹子自然属性和人物的精神追求相互契合 , 被赋予了理想人格 , 成了品德高尚的化身 。
竹子|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化之虚
竹在精神价值之外 , 蕴藏着文化的力量 。竹的药用功效 ,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关注 。竹叶、竹茄、竹根、竹笋、竹实等均可药用 , 炙烤竹杆流出的竹沥 , “气味甘、大寒、无毒” , 有镇咳祛痰的特效 。竹子开花后 , 结实如麦 , 叫做竹实 ,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竹实“下积如神” , 是治疗消化不良的良药 。
在汉字中 , “?”部的汉字就有1432个 , 和竹有关的诗画更是数不胜数 。《诗经·卫风·淇奥》中 , 全诗以竹喻人 , 朗朗上口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云:“斑竹枝 , 斑竹枝 , 泪痕点点寄相思 。”诗人用观赏价值极高的斑竹寄托自已的情感 , 交汇激荡 , 恰到好处 。李白、王维、白居易、高骈、王庭筠、李商隐、欧阳修、范成大、李煜等人都留下和竹有关的诗文 。
竹子|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中国绘画史 , “画竹”是一大门类 。中唐时期 , 萧悦以竹闻名 。入宋以后 , 画竹蔚然成风 , 以文同、苏轼为代表“湖州竹派”一枝独秀 , 倍受关注 。元朝时 , 柯九思、倪瓒等人是当时的画竹高手 , 明朝画家宋克、夏昶等人擅画墨竹 , 闻名天下 , 明亡清兴 , 朱耷、郑燮等人在继承传统画竹技法的基础上 , 不断创新 , 形成别具一格的画竹风格 , 对近现代绘画影响颇深 。在众多名家的推动下 , 竹文化展现出厚积薄发的艺术气质 。
事实上 , 竹深入到天文、农耕、制盐、娱乐、雕刻等领域 , 它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进步 。北宋文豪苏轼感慨:“庇者竹瓦,载者竹筏 , 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 焚者竹薪 , 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 。”足见竹普及之广 , 运用之多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 。这一观点高度概括了竹在中华文明中地位 , 其价值至今有增无减 。
作者:计白当黑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 颜容
【2】《中国竹文化小史》 何明
【3】《世说新语》 刘义庆
竹子|从古至今“竹子”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 ,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