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 历史王朝总会在某个节点后盛极而衰 。对于大唐王朝来说 , 这个节点便是“安史之乱” 。那么 , 大唐衰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便结合今人观点进行剖析 , 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偌大的大唐王朝土崩瓦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个:亡于少数民族政策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较多 , 自中唐以来便已诞生了此类说法 , 称大唐的覆灭与不完善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关 。
近年来 , 有学者提出了“河北胡化论” ,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一观点的引申 。
隋唐建立于乱世 , 唐廷吸纳了大量周边少数民族 , 但安置少数民族的政策并不健全 , 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出现“胡化”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 , 一旦“胡化”在边远之地普及 , 这里便会产生一种离心力 , 当地的人民缺乏对大唐王朝的归属感 , 容易被其他势力策动 。
【隋唐|大唐衰败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四点才是问题的关键】当然 , 也有不少学者反对这一观点 , 认为唐朝的少数民族的政策是相对成功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 大唐王朝有不少胡人血统的大臣 , 这些大臣对唐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且行走在挽救王朝的前沿 。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 与后世的满清高度类似 。清王朝虽将最高军权牢牢地控制在满族手中 , 但却任用了大量中高层外民族将领 。
在笔者看来 , 李世民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 但李隆基的少数民族政策却是失败的 。李世民坚持将军权控制在“自己人”手中 , 即便任用了大量藩将 , 掌握最高军权的仍是汉族重臣及李家人 。相比之下 , 李隆基却没有把握好这一尺度 , 任由军权被拿捏在高仙芝、安禄山等藩将的手中 。
除此之外 , 从两位大唐皇帝任用的藩将身份上 , 我们亦可发现端倪 。
李世民任用的少数民族人才 , 多为出身高贵的少数民族权贵 , 如:突厥王子、铁勒王子等 , 无不是少数民族贵族 。反观李隆基 , 他任用的少数民族人才多是出身草根的寒门子弟 , 即“多是杂种贱胡” , 例如:安禄山就是个出身杂胡的死囚犯 。
虽说 , “英雄不问出处” , 但无法否认的是古代贵族阶层拥有平民所不具备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 这些人一旦忠于大唐 , 往往会对中央产生一定的向心力 。况且 , 这些少数民族贵族在当地享誉盛名 , 容易获得部属的拥戴 。
相比之下 , 那些出身寒门的少数民族子弟 , 即便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 , 也很难取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拥戴 。在这种不服气的心态下 , 这些人难免会心生反叛之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个:亡于科举制度
近日笔者在网络上看到另一种观点 , 同样引人深思:安史之乱爆发的首因 , 是失意军人与失意士人结合 。
这一观点 , 是前文中“华夷之辩”的反证 ,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给出的依据是策动安史之乱的幕僚多为汉人 , 而不完善的科举制正是这些汉人发动叛乱的首要原因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 虽然武周时期后科举盛行 , 但原有的门阀士族仍处于权力核心 , 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很难获得大权 , 即便有也只能算是凤毛麟角 。
科举制的推行 , 无疑给广大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机会 , 让他们获得了成为人上人的机会 , 但即便是在科举盛行千年后 , 这项人才选拔制度仍无法满足读书人的需要 。在文学领域我们能看到 , 唐代文人大多自负 , 唐诗中出现最多的便是“怀才不遇”的喟叹 。唐朝的读书人 , 大多希望学有所成 , “学而优则仕” , 极少会像其他朝代怀才不遇的才子一样隐居山林(即便隐居山林也都是在多年名落孙山后) 。
- 隋唐|唐伯虎:人这一生,有一个知心爱人,足矣
- 隋唐|丈夫将妻子藏了七年,父亲知道后逼其写下休书,结果让所有人诧异
- 白御王高谈|隋唐好汉之:紫面天王雄阔海
- 隋唐|“关中十八陵”——唐陵“地宫”之谜
- 隋唐|武则天14岁入宫,侍奉唐太宗11年,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对此你怎么看?
- 隋唐|天津曾是沧州榷场边境口岸
- 隋唐|李渊共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李渊谋朝篡位是 “必然结果”
- 人生中|隋唐一大龄剩女,44岁才找到心上人,婚后生一女,成千古一帝
- 隋唐|这个皇帝看似昏庸,在位期间却做了一件大事,造福百姓千年
- 隋唐|唐宪宗与成德军区爆发的战争,为什么会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