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 周朝历史进入后半段 , 王室衰微 , 礼崩乐坏 , 逐个崛起的诸侯渐渐不把周天子放眼里 , 楚庄王甚至直接问鼎 。这个时期 , 中国历史趋势是朝着封建化去的 , 昔日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注定要被淘汰 。但 , 新兴诸侯短时间内谁也无法完成统一 , 他们急需人才为新的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指导 , 于是百家争鸣出现了 。
诸子百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根据《汉书·艺文志》对那个时期的记载 , 当时诸子百家中数得出名字的就有189家 , 后来的《隋书》和《四库全书》资料则说诸子百家数量上千 。无论这个整体数量是怎样 , 最后形成有影响力流派的不过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方技家等) , 其中儒家和法家对后世影响都十分深远 。
诸子百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秦朝曾出现“焚书坑儒” , 汉朝又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这个罢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张完全消失了 , 而是儒家被选中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统 。比如法家思想就依然沿用 , 让西汉中兴的汉宣帝反对让儒术一家独大 , 他认为治国应该“霸道”、“王道”杂治 , 这霸道就包括了法家刑法思想 , “本以霸王道杂之” 。
诸子百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是 ,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法家从来都是站在儒家背后 , 儒家掌控社会舆论 , 划定思想界线 , 法家作为一种维持稳定的“术”存在 , 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专管司法刑法 , “掌天下刑罚之政令......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 , 大事上之 , 小事则行 , 以肃邦犯” , 法家的实用性多过教化民众的需要 , 教化民众那是儒家的事儿 。
自科举制确立以来 , 儒家经典是读书人的教材 , 即便任职于刑部 , 官员仍然是读儒家学说出身 , 儒学先贤孔孟更是封圣 , 千年来祭祀尊崇不绝 , 这些都是法家所不能比的 , 可以说在封建时代 , 法家怎么也斗不过看起来温吞吞毫无杀伤力的儒家 , 这点很有意思 , 因为早在战国时期 , 法家就很看不惯儒家了 。
诸子百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少 , 经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发展 , 在战国时期趋向成熟 , 出现了一个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关键人物:韩非 。韩非整理了前人的学说观点 , 综合之后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法学主张 , 和强调“仁义孝悌”的儒家格格不入 , 就差把儒家弟子祖先都拎出来骂一遍 。
韩非子在《五蠹》中提出:“故明主之国 , 无书简之文 ,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 以吏为师 。”什么意思呢?儒家是主张克己复礼的 , 孔子就想着恢复周朝的礼乐宗法 , 强调仁爱 , 韩非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 , 他认为儒家那些道德说教都是陈腐破烂 , 儒家重视的“礼乐诗书”都是早该被淘汰的远古垃圾 , 要维持一国稳定 , 就必须“以法为教” 。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 韩非代表的法家 , 在和儒家争夺“教”的地位 。谁能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 更受君主的青睐 , 谁就能更加深入人心 , 上到庙堂下到江湖都有其学说散播 , 然后长久传承下去 。为此 , 韩非犀利地指出了儒家的一大堆缺点 , 他说“儒以文乱法” , 儒家私学妨碍法治 , 不利于君王维系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