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盗墓|浙江海宁达泽庙遗址揭露成片史前聚落

达泽庙遗址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 , 发现于1988年 , 1990年曾进行小规模发掘 。为配合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 , 自2016年5月至2020年10月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海宁市文保所 , 对工程涉及的遗址南部区块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 。
发掘共历经五个阶段 , 总体自西向东、由北往南推进 。揭露面积共计9400平方米 , 清理史前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533处 , 出土各类编号器物1184件 。
考古盗墓|浙江海宁达泽庙遗址揭露成片史前聚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大多在0.3—2.0米之间 , 统一分四大层:第一层为表土 , 第二层为商周至明清时期堆积 , 第三层为良渚文化堆积 , 第四层为崧泽文化堆积 。第二至第四大层又分多个亚层 , 自下而上分别为崧泽晚期、良渚早期、良渚晚期、商周、春秋战国、唐宋、明清等各时期不同堆积 。共清理崧泽文化土台(多数延续至良渚文化)7个、房址1处、墓葬25座、灰坑83个、井窖6个、灰沟4条 , 良渚文化土台1个、房址1处、墓葬80个、灰坑102个、井窖2个、灰沟7条 , 广富林文化灰坑4个 , 马桥文化灰坑32个、灰沟4条 , 商周灰坑67个、灰沟2条 , 春秋战国灰坑35个、井窖1个、灰沟4条、春秋墓1座 , 唐宋灰坑36个、灰沟2条、井5个 , 宋墓1座、宋代小炭窑4座 , 明清灰坑11个、灰沟5条 。
达泽庙遗址的主体是崧泽—良渚文化堆积 。崧泽晚期开始 , 部分先民修建土台在此定居 , 每个土台代表一个家庭或家族 , 彼此之间应该有着血缘关系 。土台面积200~1300平方米不等 , 间距10~20米 , 营建方式多为在生土面上挖低周边、堆高中间 。发掘区东部至南部存在一组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 , 先是崧泽晚期较宽的G18 , 到良渚时期分解为G14~G17四条较细的灰沟 。这组灰沟贯穿达泽庙史前遗存全过程 , 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 。大部分土台和遗迹分布于灰沟西侧 , 灰沟东侧只有一个土台 , 遗迹单位也较少 。房屋仅发现2处 , F1为良渚时期 , 位于西区的台Ⅵ , 残存长方形闭合的基槽 , 长9.25、宽3.5~5米 。基槽宽20~50厘米、深40~50厘米 。槽内残存9个柱洞 , 大小深度不一 。房屋西侧有一片面积约8平方米不规则的陶片堆 , 厚约6厘米 , 可能是F1的生活垃圾 。F2为崧泽时期 , 位于东区的台Ⅷ , 大致呈长方形 , 面积约12.7平方米 , 残存18个柱坑 。
考古盗墓|浙江海宁达泽庙遗址揭露成片史前聚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05座史前墓葬出土随葬品共计669件 , 其中陶器512件、玉器104件、石器52件、猪獠牙1组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 , 长130—275、宽50—120、残深3—36厘米 。墓向大多朝南 , 少量朝北 。部分墓葬尚存骨骸 , 个别墓葬可辨葬具痕迹 。崧泽墓由西往东逐渐减少 , 随葬品数量1—10件不等 , 以鼎、豆、罐、壶、盆等陶器为主 , 石器少见 , 另有零星叶腊石珠串 。良渚墓分布于各土台 , 西区台Ⅳ和东区台Ⅷ数量最多 , 分别有两个墓群和一个墓群 , 每个墓群都有10多座墓葬 , 且大致成排分布 。随葬品数量2-25件(组)不等 , 种类较丰富 , 陶器有鼎、豆、罐、双鼻壶、盘、盆、杯、缸、簋、纺轮等 , 石器有钺、镞、锛等 。玉器以叶蜡石为主 , 真玉较少 , 器形有锥形器、璧、镯、耘田器、镰、坠、管、珠串、片饰等 。西区随葬品最多的M75出土了8件石钺 , 7件陶器 , 其余10件均为坠、管、珠串等装饰玉器 。东区只有台Ⅷ一个土台 , 似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聚落单元 , 以良渚晚期墓葬为主 , 墓坑相对较大 , 其中M90出土了玉璧、玉锥形器及4枚猪獠牙等较贵重物品 , 墓葬等级相对较高 。东区也发现了零星崧泽墓 , 其中M96墓坑中部有个腰坑 , 里面倒扣着一个破底成洞的夹砂缸 , 十分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