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殚精竭虑,到地方为官他保土为民,在朝廷执政他改革图强。由于政绩出色,人们往往注重范仲淹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战略,却很少注意他的文学成就。其实,范仲淹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建树。
文章插图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词,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妙不可言的佳作。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正宫 端正好》
这一折,便是由这首词演化而来的。
文章插图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天幕上漂浮着薄如蝉的彩云,金风阵阵,落叶萧萧,铺满大地。泛起层层涟漪的湖水与远天相连,似有烟雾笼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斜阳之外的芳草更显凄凄悲凉。
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范仲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却屡遭挫折,被贬出京,远离家乡的范仲淹彻夜难眠。
月儿高高挂在天上,映照西楼,他独自倚栏望月,借酒消愁,孰知酒入愁肠,化为相思的泪水。
文章插图
宋初数十年来,文章确实存在着柔靡媚俗的危害,范仲淹在天圣三年提出改革时弊的主张,其中就包括对文风的改革。
既然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范仲淹在亲自为文的过程中也坚持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文以载道,革故鼎新,切合实际。
他的文章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他流芳百世的名作,可谓登峰造极。
文章插图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
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三层城楼,这便是著名的岳阳楼。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今河南邓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
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文章插图
庆历六年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风送爽,月光皎清,范仲淹把此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
在宦海中沉浮了大半生的他早已鬓发染霜,回想如烟往事,不禁心潮澎湃,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仍痴心不改,撞破了南墙头也不回。
还是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大宋江山,肝肠寸断有谁能知,万语千言对谁来讲,他只好借物抒怀,一发而不可收。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节选
通读全篇,范仲淹不是一般地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之后提出深邃的哲理,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
- 造反|光绪年间,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
- 古代|北宋“学霸”沈括,到底是何方“神圣”?古代科学巨人
- 更让人|“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后面还有两句,更让人深思
- 真相|宋江如果带108好汉,和方腊联手能推翻当时的北宋吗?真相让人不敢相信
- 耶律宗|水浒四大猛将,梁山一人上榜,第一武功了得,却很少有人知道
- 神人|孟令伟奇门遁甲丨这六大神人缔造了奇门遁甲帝王绝学的传奇
- 中国史|中国史上画龙第一人,一条龙价值500万,乾隆:已达无与伦比之境
- 乾陵|中国传奇大墓!曾遭40万人开盗未果,被誉为考古界的“三峡工程”
- 国画|出身农民,惠东画家获称“中国民间速画第一人”
- 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