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

北宋仲永,五岁即能成诗,“邑人奇之”,纷纷赞其为神童。他的诗文甚至达到了“或以钱币乞之”的地步。然而等仲永长到二十岁后,却已是“泯然众人矣”。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就像当年被媒体誉为三大“天才神童”的宁铂、谢彦波和干政,他们是理想岁月里的一根标杆,亦是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一曲苍凉的悲歌。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01
1978年3月9日,中国科技大学组建了全国首个“少年班”。
在这个天才神童班里,最大的16岁,最小的仅11岁,当时的主流媒体给他们贴上“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之类的标签。
 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
文章插图
少年班同学
在这里先简述一下当年的时代背景,或许现在40岁以下的青少年对那个时代会感到些许陌生。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亲眼见证了十年文革对社会和个体蹂躏的人们,迫切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热忱。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充满宽容与希望、知识分子可以挥斥方遒的年代,需要一个人去唤醒人们对教育和科学的重视。
在这股时代的强音下,神童荟萃的“少年班”应运而生。其中宁铂、谢彦波和干政三人,进入校园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
02
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
文章插图
前排左一为宁铂
最吸引众人眼光的是,因为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下过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时年13岁的宁铂几乎一夜之间成为路人皆知的明星,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这个浑身带着传奇色彩的少年,宁铂的命运从此就聚焦在媒体那束刺眼的强光之下。
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被广泛转发,以至于那根葡萄架到后来竟成为新生和游人瞻仰的圣地;
宁铂和少年班同学指点星象的镜头,定格在那个时代无数男女老少的记忆深处……
宁铂成了一颗耀眼的明星,璀璨夺目。
如果说明星这个词多少还带有金光闪闪的商业色彩,散发着俗不可耐的铜臭气息,那么宁铂已不是世俗层面上的明星,而是成为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接班人。
 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
文章插图
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棋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无不熟记着宁铂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
人们对宁铂兴趣之浓厚,已使得媒体的传播能力无法匹配,宁铂的故事甚至成为手抄本的素材。
在那个没有理性,一切都要大跃进、3年超英5年赶美、全方位证明XXXX优越性的蒙昧时代,洗脑后狂热的人们太需要一个标杆性的人物来填充空洞的内心,需要再出现一道东方的神光。
03
宁铂入学后被中科大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专业,当时这个专业最为热门。
可是宁铂并不喜欢理论物理专业。他对班主任汪惠迪说学校的系他都不喜欢。
汪惠迪据此特地写了份报告给当时的校领导,请求学校按照宁铂的兴趣爱好把他转到南京大学学习天文专业。
可是命运却给宁铂一记闪亮的耳光——中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宁铂,你实在太有名了,换了谁,谁都不乐意眼睁睁地看着这个香馍馍从自己嘴边溜走。
 后半生|昔日神童今何在……有多少孩子,赢在起跑线,输了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