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碧岩录》公案译文阐释十三、 赵州至道无难(上)( 二 )


赵州回答:“我亦不知 。”赵州被人拶住 , 被逼的只能回答“不知” , 已经露了败迹 , 所以圜悟点评说“拶杀这老汉 , 倒退三千” , 其实赵州说的“不知” , 是因为这个“至道”乃自性流露 , 而这个僧人是从言句上发问 , 所以赵州只能答“不知” 。正如《金刚经》云:“说法者 , 无法可说 , 是名说法 。”
“和尚既不知 , 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这个提问的僧人也是个机锋高手 , 紧接着又提问 , 既然你赵州说不知道 , 为什么之前要说你不在“明白”里面?你说“不在明白里”这已然是一种明白 , 你提议护惜的这个“东西” , 表明你认识这个“东西” , 你这前言后语已经是自相矛盾了 。这一拶非同小可 , 没有相当的见地也问不出这样的问题 , 真让人难以应对 。圜悟著语云:“逐教上树去!”逼得要上树了 , 可见其转身回避之难 。
州云:“问事既得 , 礼拜了退!”赵州回答:“该问的都问了 , 顶礼之后退下吧 。”大师转身自在 , 游刃有余 , 巧避锋芒 , 全身而退 。圜悟到这里也不得不赞赏道:“这老贼 , 竟然还有这么一手 。”“老贼”是指雪窦很圆滑很机敏 , 并不是真的把雪窦作贼看 。禅宗主张在思想上彻底的解放 , 为了破除学人对名相上的执著 , 在行为语言上往往是无拘无束 , 惊世骇俗 。
赵州开示的这个“唯嫌拣择” , 出自三祖僧灿大师的《信心铭》 , 意思是只要心里还存有是非心 , 那就是分别心 , 就是执著于表面的“明白” 。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禅 , 那可就错过了 , 离题千里了 。思维就像是被钉子钉住 , 被胶水黏住一样 , 这样还有什么用处呢?
州云:“是拣择 , 是明白 。如今参禅问道 , 不在拣择中 , 便坐在明白里 。”如今参禅问道的人 , 不是在分别当中就是在法执当中 。前面说过“老僧不在明白里” , 现在你们还护惜这个“明白”吗?护惜这个小聪明?护惜这个法执吗?你们各位既然不在“明白”当中 , 那你说说赵州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要教别人护惜这个“明白”?五祖法演曾说“垂手来似过尔” , 垂下手好像要走到你面前一样 , 你要怎么去理解这句话?祖师垂下手就是有意接引你教导你了 , 那么哪里是他垂手之处呢?不要著在表面 , 这里蕴含着禅机 。“识取钩头意 , 莫认定盘星 。”定盘星是秤杆上刻度之起点 , 起到平衡秤杆和秤盘的作用 , 但是这个定盘星于物之轻重不相干 。不要执著于秤上的刻度 , 要知道勾上挂的东西有多少斤两 。就像这则公案 , 要理解赵州话里的内在含义 , 不要执著在字面意思 。
“这僧出来 , 也不妨奇特 。”这个僧人抓住了赵州话里的漏洞 , 然后步步紧逼的向赵州发问 , 而赵州并没有拿出时下流行的“棒喝”手段 , 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不知道” 。要不是赵州这样厉害的老和尚 , 换做别人早就被那个僧人逼得前言不搭后语 。好在赵州有“转身自在处” , 有这种灵活转动的出路 , 他就能从对方的机锋下全身而退 。所以他回答“我不知道”就是最好的答案 。
现在一些习禅之人被人问住时也回答“我不知 , 我不会” , 虽然字面上一样 , 但是含义却不一样 。这就像不同的车走在同一条路上 , 但是留下的车辙却不一样 。这个像赵州发问的学僧也是与众不同 , 不是等闲之辈 。只有这种高手才能提出“和尚既不知 , 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这样犀利的问题 。这是一次很精彩的法战 , 换了别人也许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公案呈现给后人了 。禅林里把那些有着高明接引手段的禅师叫做“作家” , 而赵州就是这样一位大作家 。赵州最后回答这个僧人:“你问的事我已经回答了 , 你可以走了 。”意思是我的话里已经包含了答案 , 你不能理解就是你的见地不到家了 。这个僧人无言以对 , 因为再开口就已经落败了 , 他拿赵州无可奈何 , 只能忍气吞声了 。
诗词歌赋|《碧岩录》公案译文阐释十三、 赵州至道无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