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碧岩录》公案译文阐释十三、 赵州至道无难(上)


诗词歌赋|《碧岩录》公案译文阐释十三、 赵州至道无难(上)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祖僧璨
“设使三世诸佛只可自知 , 历代祖师全提不起 , 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 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这个最上乘的禅法 , 即便是三世诸佛 , 也只能自知 , 有口难言 。历代的祖师 , 也无法全部展现出来 。因为它言语不能到 , 思想不能及 , 无开口处 。一有言说 , 便有落处 , 而非真空无住的一真法界了 。只能旁敲侧击、烘云托月地说个梗概 , 由你自悟 。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文 , 也无法把它注释出来 。这种意境 , 除了禅者自己心领神会之外 , 又怎么描绘?明眼的出家人尚无法自救 , 更无法度人 。草堂清禅师诗云:“白云本自无遗迹 , 飞落断崖深更深 。”白云本来就没有踪迹可寻 , 飞落到了断崖之处 , 才发现高深之处还有更深的境界 , 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描绘 。
那么到了这一步 , 我们应该怎么请教?说一个“佛”字 , 就已经污染了 , 就不够干净利落了 。说一个“禅”字也就为法所缚 , 自性平等没有分别 , 你如有个“禅”可得 , 那你就该满脸羞愧惶恐了 。自性即佛 , 本来现成 , 若还执著有一个“佛”可以成 , 有一个“禅”可以得 , 那就犹如头上安头 , 嘴上加嘴 。执著多余的东西 , 没有真正空净妄念 , 就不能与道相应 。
“久参上士不待言之 , 后学初机直须究取 。”佛门里把那些常年参禅打坐的修行者称为“老禅和子” , 久参之士就是这一类人 。这一类人遇到禅机一点就通 , 不需多言 。然而刚刚入门的后学初机 , 未曾见道 , 就须要真参实究 , 努力用功了 。
“赵州”就是赫赫有名的赵州禅师 , 古人为避名讳都是以高僧常住所在地的地名来称呼以示尊重 。雍正皇帝作为一位开悟的居士 , 他曾经亲自编了一本《御选语录》 。只将他认为具有真实见地的禅师之开示录入 , 全书总共只收录了十三位禅师的语录 , 赵州赫然在列 。雍正皇帝在序言中对赵州的语录赞赏有加 , 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赵州的法脉传承并不长 , 没有形成宗派 。所以禅宗五家七宗里并没有赵州这一脉 。但是赵州的公案是历代高僧中最多的 , 赵州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公案流传至今 , 仍然历久弥新 , 启迪后人 。
这个公案说 , 赵州有一次开示大众:“至道无难 , 唯嫌拣择” 。圜悟说赵州这老头又在打“葛藤” , 意思是没事找事 , 无事生非 。“至道无难 , 唯嫌拣择”出自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 , 这里赵州拿来开示 , 犹如三祖再现啊 。圜悟说“至道无难”非难非易 。什么意思?难中有易 , 易中有难 , 全凭禅者的悟性 。但是祖师又说进入至高无上的大道,并不困难 。那为什么众生又难以进入大道呢?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呢?问题就出在“拣择”上 。这个“拣择”就是分别和执著 。佛经上说 ,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 《佛遗教经》上说 , “制之一处 , 无事不办” , 我们本来就是佛 , 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修中 , 把心放在一个地方 , 不挑三拣四 , 不贪恋取舍 。万缘放下 , 心无所住 , 那么 , 大道就在眼前 。智慧圆融了 , 不但悟入大道不难 , 就是世间的事业也没有什么难以完成的了 。
“才有语言 , 是拣择 , 是明白 。”语言是传播思想的工具 , 会产生“拣择” , 也会产生“明白” , 同时也会制造是非矛盾 , 产生分别 。这里说的“明白”是一种对所证之法的执著 , 一种不彻底不究竟的“明白” , 没有大彻大悟 , 只是一种执著于表相和文字的“明白” 。字面上说“明白” , 实际上就是“不明白” 。既然“至道”不可言说 , 那雪窦这一描述其实已经“鱼行水浊 , 鸟飞落毛”了 , 已经留下痕迹了 。所以要入道 , 一定要否定“明白” , 心境俱忘 , 般若大智才能生起 。故赵州说:“老僧不在明白里 。是汝还护惜也无?”赵州说这话的同时其实“贼身已露” , 话里有漏洞 , 看雪窦怎么躲过去 。雪窦后面又说“是你也会护惜这个东西吧?”这句问题就更严重了 。六祖云:“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既无有一物 , 护惜个什么? 这正好被人抓住了漏洞 , 于是当场就有僧人问:“既不在明白里 , 护惜个什么?”你有“护惜”这个念头 , 就是一种明白 。你既然不明白 , 就连护惜都没有了嘛 , 还谈什么护惜呢?故圜悟这里点评说:“也好与一拶 , 舌拄上腭 。”这是说正好让人抓住了漏洞 , 值得一参 。“舌拄上腭”指的是被人拶住 , 就像塞却咽喉发不出话来 。赵州人称古佛 , 是开悟的大德 , 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这不是自乱阵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