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上游?读书丨诗者,寺之言——序张刚诗集《灵魂之趣》- 吕进( 二 )


清新 , 干净 , 富有理趣 , 是这本诗集的三个吸睛之处 。
记得我曾多次在重庆市委党校讲过 , 公务员千万要写好“上 , 止 , 正”这三个字:“上” , 就是向上的朝气;“止” , 就是敬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 , 止其所止;孔子说得很精彩:“政者 , 正也 。”《灵魂之趣》是洒满阳光的诗集 , 带给读者的是明亮的眼睛 , 鼓励读者进入最好的生命状态 。你看 , 诗人早上邂逅邻里带口罩的幼儿时的歌唱——
但愿
脱尽俗气
纯净明亮天真
恰似那幼儿的眼神
这是写于抗疫期间的诗啊 。使人想起唐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的那联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干净 , 是上品诗篇的必备特征 。德国学者黑格尔在他的《美学》第三卷里讲 , 诗要“清洗” , 这是名言 。诗人既要洗心 , 又要洗诗 。“寺之言”是干净之言 。张刚的诗 , 没有闲字 , 篇幅简短 , 明快玲珑 , 使人想起《红楼梦》第五回说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有一次到泰国开会时 , 泰国诗人曾心请我题字 , 我写的是“不可说” , 这本是禅家语 , 其实也是诗家语 。和禅一样 , 诗同样是无言的沉默 , 无声的心绪 , 无形的体验 , “情到深处 , 每说不出” , “欲辨已忘言” 。心上的诗 , 是灵魂的东西 , 往往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 。禅不立文字 , 解惑答疑时可以用“喝茶去”、“不二”之类应付;诗却是文学 , 而且是文学中的文学 , 必须要用文字说出那“不可说” , 这就要清洗 , 清洗到极致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
这本诗集每首诗后面都有一篇对应的散文:解释诗的成因 , 综合朋友们对这首诗的反馈 。这个独特之处恰好可以诠释诗和散文(这里所说的“散文”是小说、戏剧、散文等非诗文体的统称)的文体界限 。《清诗话》收录了吴乔的《答万季埜诗问》 , 共有27篇精彩的答问 。说到诗文区别时 , 有这样一段话: “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尔 。意喻之米 , 文喻之炊而为饭 , 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 , 酒形质尽变;啖饮则饱 , 可以养生 , 可以尽美 , 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 , 忧者以乐 , 喜者以悲 , 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 酒不再是米 , 它和饭拉开了距离 , “形质尽变”了:从固体变成液体 , 从养生变成养心 。这就有了干净 。
诗不是观 , 而是观感;诗不是情 , 而是情感;“感”就是诗人的审美体验 。《灵魂之趣》每首诗后面的散文 , 是叙事 , 是世界的客观反映;而前面的诗 , 是体验 , 已经从散文升华起来 , 已经是世界的主观反应了 。诗不在乎世界本来怎么样 , 诗传达给读者的是世界在诗人看起来怎么样 。米变成了酒 , 干净 , 醇香 。
张刚有一首《月光》——
孩提时看你
你是童稚的清凉
少儿时看你
你是飞天的梦想
青年时看你
你是激情的奔放
如今再看你
你是秋水的模样
生命是一条河流
人是生命的河床
总想挣脱飞翔
终归在你身旁
爱人所爱
想人所想
你彻照每一寸河段
纤尘不染
温暖吉祥
中秋夜 , 诗人去重庆印制二厂 , 这就是抗战时期的中央钞票厂 。他并没有在尘封的历史中流连 , 也没有对现今成为众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发出感慨 , 他的观感是:生命 , 以及照见生命的永恒的月亮 。这就是从散文飞升起来的干净的诗啊!
富于理趣 , 是《灵魂之趣》的又一个特色 , 这里也许有诗人的本职生涯的影子 。诗集里有一首《仲春》 , 诗人说 , 这诗是“在重庆珊瑚坝打望所得” , 重庆话的“打望” , 就是“观赏”的意思——
花朵似乎都在歌唱
水仙和腊梅却不声不响
树木似乎都在萌芽
却有黄葛树正叶落悲伤
其实都在绽放
只是各有各的时令和方向
其实都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