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二 )


据统计,浙江省有大大小小民营剧团1000多家,从业人员有五六万人,50人以上规模的占到了70%。实际上,民营剧团数量多的背后还有一层原因:为了抢占市场,有时会出现一个剧团到省内多地重复注册的情况。同时,同一个剧种,好演员十分有限,大家抢演员,势必抬高演出成本,这其实也不利于剧团经营。
多位团长坦言,民间戏曲演职人员大多数由戏曲爱好者和戏曲票友组成,有的专业素养不足,且基本没有培训提高的机会,直接影响了民间戏曲的艺术表现力。编剧、导演、舞美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民营剧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落后的管理模式也导致人才和新剧目两缺。多数民营剧团尤其是县乡剧团,常见的经营方式仍为合伙人制、家族制,演职人员通常兼职管理。相当部分民营剧团内部管理实行“个人家长制”,没有长远规划、长期经营的理念。“剧目题材偏窄、类型雷同、格调不高,在艺术水准和审美上较为粗糙浅显。加之剧目创作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民间剧团很难推出新创剧目,传统大幕戏、折子戏仍是民间剧团的主要演出内容。”
 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文章插图
演出条件非常简陋
 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文章插图
民营剧团的演出化妆间
此外,民营院团还面临着演出基础条件差等情况。“缺少固定演出场所和办公地点,在县、乡、村临时搭台演出仍是我们的演出常态。”
 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文章插图
这样的场景也是民营剧团演出的常态
生存发展的根本:当好群众文艺、戏曲传承的“轻骑兵”
在黄碧林眼中,民营剧团是基层文化活动的“轻骑兵”,许多生活中的道理被民营剧团搬上舞台后,老百姓看的是戏、悟的是理,对乡村的村风民俗建设能够起到宣传、教育和鼓舞的作用。
 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文章插图
老人成为观看民营剧团演出的主要人群
 生存|疫情下的乡村演出市场 基层民营剧团生存观察
文章插图
农村礼堂演出
“如今,农村的条件好起来了,许多老人把在家看戏当成了主要的活动项目和乐趣。到我们村里来的戏,我一场不落。”戏迷许茂盛认为,民营剧团的节目接地气,题材多以反映忠孝节义、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正能量内容为主,民营剧团办得好还是有市场的。
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从基层百姓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以身边人演身边事,这是民营剧团生存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民营剧团生存发展的根本。
与此同时,民营剧团演出的剧目多是当地戏曲。戏曲文化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保存和发展包括民间戏曲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民营剧团的作用不可小觑,这越来越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以浙江台州为例,台州市注册登记的民营剧团超过220家,其中常年运营、年演出量超过400场的剧团80多家,传统戏曲演出市场规模达到3亿元。仅温岭市就有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32家,每年演出剧目多达60部,演出超过1万场次。“民营剧团是活跃台州市戏曲文化最根本的立足基石,是戏曲文化最丰富、最活跃的承载者。”台州市剧协主席俞叶萍说,“台州戏曲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民营剧团,走自主运营线路的民营剧团依靠政府搭建平台,获得更便利的演出条件和成长环境,是激发民营剧团更大活力的方式。”
近年来,台州市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市民营剧团会演,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入选表演团体给予1万元至2万元的奖励;温岭则对其辖区内每年演出量达200场以上的剧团,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三门近年拨款30万元推出“周末剧场”惠民项目,即在三门大剧院为广大戏迷观众提供30场戏曲专场晚会,参与投标演出的群体优先面向本地优秀民营剧团。这些举措,为民营剧团的发展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