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甘肃敦煌莫高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119年前,1900年6月22日,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
文章插图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在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王圆箓,也写作王圆禄,湖北麻城人,约1850年出生,卒于1931年。农民,略识文字,年少时因灾荒逃难至西北肃州一带(今甘肃省酒泉市)。清光绪初年,王圆禄入伍当了一名兵勇,退伍后,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士,道号“法真”,历史上称其之为“王道士”。
文章插图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按照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
文章插图
根据《敦煌史话》记载,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雇了一个叫杨果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杨果在休息时,用草点烟,把剩余草节插进墙缝,发现深不可测,而且余烟被吸进其中,敲着则有空声,深感惊异。于是叫来王圆箓,破壁挖洞,震惊世界的敦煌遗书就这样被发现。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杨果抽烟后在墙壁上磕烟锅头,发觉有空洞回音,怀疑有秘室,就将这件事告诉了王道士。总之,不论是杨果把剩余草节插进墙缝,还是在墙壁上磕烟锅头,总之他怀疑墙壁后面有密室,于是他把这件事悄悄告诉了王道士。夜深人静时,两人悄悄来到壁画前,把墙壁扒开。随着尘土逐渐散去,两人惊讶地看到,从地面一直堆到房顶满满的经卷文书和各种佛像文物。沉睡了八九百年之久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这样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文章插图
藏经洞里有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敦煌遗书以汉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代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它又具有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
文章插图
- 康熙|发掘康熙女儿陵墓,出土一件稀世文物:专家称价值超1亿
- 文物收藏|稀世珍宝:圆明园《四十景图》
- 元朝|古代“打工人”都挣多少钱?
- 青铜器|一锄头挖出“稀世瑰宝”,刻有500字铭文,却差点被日本鬼子抢走
- 文物收藏|世界第一大金佛被遗弃两百年,工人搬运时摔裂发现真身,现成国宝
- 工人|趣说古代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