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西充黄家沟中国书法村!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

摘要:在黄辉祖祠曾经有7道朝门,气势恢弘,每道朝门上都挂着一道牌匾。黄辉祖祠上的7道牌匾,大多被毁或丢失,其中“远绍前徽”被当地村民做成了柴门,如今残存柴门被保存在祖祠里,字迹依然可见。
在西充县之东的多扶镇,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黄家沟村(现划入泥巴寺村)。这个村子95%以上的人都姓黄,同属于一个家族。上溯四百年前,在明朝后期,黄氏家族以“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而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有“从今诗苑书坛史,记下东坡第二人”美誉的黄辉。
11月16日,采访人员驱车前往黄家沟,探访黄辉祖祠,通过黄氏后人的讲述,拨开历史的迷雾,追寻一个家族过去的辉煌。
 帝师|西充黄家沟中国书法村!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
文章插图
西充县多扶镇黄家沟的黄辉家族老宅
 帝师|西充黄家沟中国书法村!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
文章插图
黄辉雕塑
一块匾额 见证家族昔日荣耀
在进入黄家沟的路口,“中国书法村”的大字竖牌十分醒目,显示着这个村子的不一般。
沿着湿漉漉的乡村道路,向黄家沟深处走去,经过两个长下坡,道路的尽头豁然开朗,黄辉祖祠靠山而建,祖祠的对面是无限延伸的田野。
与田野里青黄的庄稼相比,黄辉祖祠门前的荒草更为繁盛,十级台阶布满青苔。站在黄辉祖祠对面,抬头仰望,整个祖祠看起来宏伟壮观,尽管受到风雨侵蚀,褪去了华丽的“容颜”,但是隐藏在其中的气派却显露无遗。
挂在堂屋大门上的一块“父子承恩”匾,便是实证。
匾的上方写着:“敕授王府长史赠翰林院谕德河涧府太守山东按察使司黄子元”;匾的左边是:“赐进士第翰林院庶吉士 钦命山西主考詹事府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东宫日讲礼部右侍郎黄辉”;匾的右边是:“赐进士第内阁主事兵部武选司 钦命福建主考山东按察使司河南布政两省监察御史黄韑”。
“这块牌匾是复制的,原件保存在西充县文广旅局。”黄辉的第十七代后人、74岁的黄生才介绍,这块匾额极有可能是黄辉的学生、明光宗朱常洛所写。黄辉后人一直把这块匾视为瑰宝。
黄生才回忆,在黄辉祖祠曾经有7道朝门,气势恢弘,每道朝门上都挂着一道牌匾。“父子承恩”匾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天下太平”“远绍前徽”“簪缨世胄”等。
据西充中学退休教师李德先考证,“簪缨世胄”是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由四川省主管教育的提督学政廖赓谟,奉康熙帝之命,向在明朝世代做官的黄辉家族颁发“簪缨世胄”(特指世代做官的人家)匾额,以表彰黄家在明朝的功名业绩。
遗憾的是,黄辉祖祠上的7道牌匾,大多被毁或丢失,其中“远绍前徽”被当地村民做成了柴门,如今残存柴门被保存在祖祠里,字迹依然可见。在黄氏后人的努力下,2016年5月,“簪缨世胄”牌匾被成功找回,并保存在西充县文广旅局。
黄生才出生在黄辉祖祠,小时就住在祖祠堂屋的隔壁。在他少年时期,黄辉祖祠还保存着三道朝门,每年春节期间,祖祠内人来人往,还会举行一些唱戏、跳舞、祭祖等活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门遭受破坏,在1980年最后一道被拆除。
如今,象征辉煌荣耀的黄辉祖祠只剩下堂屋,供后人瞻仰和怀念。
一家三代 推动家族走向鼎盛
因居住在此地的人都姓黄,黄家沟的名字便自然而来。“从小我们居住的村子就叫黄家沟,那是从祖辈一直传下来的,至少有400年的历史了。”黄生才说。
黄生才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时间退回到明朝初期,一支黄姓人迁到南充境内。由于缺失明确的史料,这支黄姓人入川后的数代人至今难以考证,只追溯到黄辉曾祖父黄铣泽一代。
黄铣泽发奋读书,考取了一等秀才,也就是廪生,每月能得到官府廪膳补助六斗米。黄铣泽一生没有做过官,但他培养出了儿子黄廷珍。李德先考证说,黄廷珍是正二品京官,曾任江南按察使司,巡按苏州、湖州、河阳州,黄廷珍奠定了黄氏家族发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