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原王朝与草原蛮族打仗多采用防御策略 , 此次朱厚照并未循规蹈矩 , 而是选择主动北上 , 并不惧怕蒙古骑兵的机动灵活 , 可见朱厚照并不像史官笔下中那样昏庸无道 。
蒙古军发现由王勋驻守的大同城戒备森严 , 准备另寻他路 。他们发现大同城西南侧应州城兵力薄弱 , 于是蒙古军首领小王子达延汗准备向应州城发起进攻 , 应州战役一触即发 。
据后世史学家分析 , 应州城兵力薄弱只是一种假象 , 朱厚照是想打乱小王子达延汗的战略 , 引君入瓮 。待蒙古骑兵大军孤军深入后 , 再切断他们的后路 。此时蒙古军孤立无援 , 无疑是刀俎下的鱼肉 , 任人宰割 。
据《明史》和《武宗实录》记载 , 在蒙古骑兵兵临应州城下时 , 大同总领王勋率大军南下与蒙古骑兵大战 , 小王子达延汗认为这明兵的主力 , 未敢贸然进攻只是以防御为主 。待到两军交战至黄昏 , 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王勋给迷惑了 , 于是蒙古骑兵全军出击 , 双方皆伤亡惨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日 , 蒙古骑兵将王勋团团包围 , 无奈之下王勋进入应州城内防御 , 等待援兵 。此时王勋所率领的明军和小王子率领的蒙古骑兵实力差距悬殊 , 无奈王勋只能苦苦坚守等待援兵 。
就在王勋迟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 他听到城外马蹄声越来越近 , 熟悉的语言犹在耳畔 。跌落谷底的心一下子燃起了熊熊烈火 。
当时在身在阳城的朱厚照已在不知不自觉间集结了张永、魏彬等率领的部队 。大军由阳城出发向应州城挺进 , 此时包围圈内似乎已经绝望的王勋并不知道明武宗朱厚照率领的大军正在一步步逼近应州城 。
在王勋快要不抵蒙古军时 , 朱厚照终于及时赶到 。他没做任何休整 , 当机立断命大军向蒙古骑兵进攻 。明武宗朱厚照的到来 , 使精神萎靡不振的士气大振 。被分割四散的明军合兵一处 , 摆脱了被一一击破的威胁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时明军和蒙古骑兵势均力敌 , 奈何蒙古骑兵孤立无援粮草不足 , 只能向西北方撤离 。由于大风大雾 , 考虑到用兵安全的因素 , 朱厚照也未敢贸然北上 。明军也撤离应州 , 应州大役也就此结束 。
应州之战取得大捷回到京城后 , 坊间开始流传:“应州之战是明军战败 , 皇帝不厚道 , 撒谎了 。”
在朱厚照死后 , 文官在编撰《武宗实录》时 , 写下:“此次战役共死亡六十八人 , 其中蒙古军阵亡十八人 , 明军阵亡五十二人 。”短短的一句话却暗藏玄机 , 表面是在描述战争的伤亡情况 , 实际是在暗示朱厚照撒谎 。
撰书人当时似乎忘记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 当时双方军队大约有十万余人 , 除去后勤人员和预备役部队 , 当时直接参与作战的人应该不少于六万人 。当时自早晨激战到黄昏 , 蒙古军怎么会仅仅只阵亡十六人呢?试问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是如何能清楚准确记录当时的阵亡人数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奇葩战役——真相为何?
《鞑靼列传》中记载:“是后岁犯边 , 然不敢深入 。”这让人不禁怀疑蒙古军才阵亡十六人就数十年不敢“深入” , 仅仅是损失了十六人就不敢深入了吗?蒙古骑兵也不敢还击 。当时数十万大军厮杀一整天 , 伤亡人数竟然才六十八人 , 在古代战役中也是非常奇葩 。
经后世的史学家分析 , 应州大捷朱厚照并未作虚 , 而是有人撒谎 , 目的是为了刻意抹黑和故意掩盖朱厚照的功绩 。
- 明朝|两顿饭天壤之别,吃出了朝堂党争的源头,最终促使大明逐步败亡
- 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绵延千年,在明朝出现新的变化——王阳明重新阐释儒学
- 明朝|安徽有一座明朝古桥,至今在使用,建者是一寡妇,却被皇帝剥皮
- 明朝|当初崇祯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树,300多年过去,那棵树现在还在吗
- 明朝|明朝朱元璋文字狱很少被人提,清朝乾隆文字狱为何总是被人诟病?
- 明朝|如果不是办了亡国之君崇祯的后事历史根本不会留下赵一桂的名字
- 明朝|从草根到帝王,看明朝朱元璋关于“稳固政权”的那点事儿
- 挖出|河南挖出明朝古墓,规模远超帝王陵,专家挖掘发现墓主人是宫女
- 先秦时代|从地图看《大秦赋》,赵国太行山防线因“长平之战”而形同虚设
- 明朝|明朝首富究竟多有钱 现在的土豪没法比,沈万三生活超出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