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一生离不开木制品,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较重要的职业,由于木工没有三到五年是学不成的,所以大家对木匠比较尊重,往往在称呼后面加上个“师傅”二字。
文章插图
古时木匠的学徒历程
在木艺界,流行这么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
所以在过去,学木匠手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手艺就算学成了。
在民国以前,学做木匠活儿的老规矩是经人说合,写出门生贴,立下3年出师的规矩,然后徒弟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向老师作揖磕头行拜师礼。
徒弟入门后,先干粗杂活儿,担水、扫地、拉锯、磨刨刃、锉锯,干上一年左右,师傅才叫跟着学推刨子、凿眼等下手活儿。以后逐步捉锛、抡斧、打线、开料。
学徒期间,师傅对徒弟管教很严,徒弟如刨子推不平,拉锯跑了线,砍斧过了头,脾气坏的老师常常劈脸给徒弟一巴掌。
有的门生贴上就写着,老师失手打伤了徒弟,出事不许计较。
学徒满师,叫出师,对师傅来说,叫出徒。学徒满师后,有两条路可走。
文章插图
第一条路是继续留在师作,在师傅的统带下,过安定的日子,可免四处奔波,独自张罗开业的烦恼。
但是,有得必有失,在工钱收入上,往往被师傅“糊涂”去若干。
这对于苦熬了三年零一节,满师后打算成家立业的人,难免不生怨气,情绪和言语中又不能表露出不满,不敢怒也不敢言。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
另一条路,是满师后马上离开师作,去开创自己的天地,万事开头难,徒弟技术真的过硬,才可能成功,而如果徒弟技术马马虎虎,那么他的木匠事业可能也就此夭折了。
毕竟在过去,木匠是流动小作坊式的自由劳动者,走村串乡为雇主服务,为在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特别重视个人在民众中的名声。
他们对雇主非常负责,工作尽心,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道德和行业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借重雇主的口碑。
因此,有些徒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在出徒后会选择第一条路,继续留在师傅那里做两年。
在这两年,师傅会自徒弟发工钱,但是工钱一般很少。
实际上,这两年还是学徒,一直把全部手艺学熟学精之后再出师。
学满五年离开师傅,就可以说是真正的木匠了,不过离师傅还是有些差距。
有句俗话说“木匠好学,斜眼难凿”。
学木工技术,关键是凿眼,所以师傅们都会留一手,很少将凿眼的技术传于徒弟。
民间有“祖传木匠本领高”的说法,就是说凿眼的功夫代代相传。
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木匠大师,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慢慢摸索,但凡是高水平的木匠,那都是干到老学到老的。
文章插图
木匠学徒要讲“三勤”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拜了师,这只是跨进了行业门槛,至于能学到多少本领,全靠徒弟自己的用心和努力。
木匠传艺,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际操作演示和实物展示,并辅以口授。
学徒者应能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模仿,领悟到技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学会了做方凳,就应能试着做方桌,就应能做其他方形物件。
学徒三年,不可能对各种木器活儿都有实践机会,关键在于要掌握技术操作要领,善于使用结构原理,并广泛用于形不同但理同的家具中。
所以,当徒弟除了要守规矩,还要讲“三勤”,就是眼勤、手勤、腿勤,做不好挨师傅打是常有的事。
以前,大徒弟会对小徒弟说这样一句话:“要想会,跟师傅睡”。
只有常和师傅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生活,关系上成为师傅家庭中的一员,感情上达到亲如父子的程度,师傅传艺自然会尽心尽力。
- 辽宋夏金|南宋皇帝头颅被做成酒杯,敌人把玩近百年,朱元璋的做法让人敬佩
- 辽宋夏金|北宋最惨的一位皇帝,死后被人挫骨扬灰,头颅被做成酒器
- 救父心切不听父亲叮嘱:孝子被剁成肉酱做成饼,慈父一连吃了3个
- 历时|筹划排演历时一年半,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硕鼠》在京首演
- 但他却|连皇帝都做不了的天下第一等事:但他却做成了
- 龙椅|故宫中那把传世500年的龙椅,到底是用何材料做成?比黄金还珍贵!
- 团长|《士兵突击》团长在草原五班时,也曾想过修路,为何没做成呢?
- 辽宋夏金|宋理宗头颅被敌人做成酒杯,把玩了近百年,朱元璋的做法让人称赞
- 楚汉|大汉最惨的妃子,被人砍断手脚做成人彘,丢在厕所里供人观赏
- 桃子皮|8月,这水果正当季!营养特丰富,做成果酱特香甜,放1个月都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