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伏俊琏丨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二 )


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往往并世而出 , 且南北并峙:当苏州吴县的陆德明发愤著《经典释文》 , “考名物之同异 , 显声读之轻重”的同时 , 河北临漳的陆法言等八人 , 专心讨论音韵 , “论南北是非 , 古今通塞” , 经过陆法言十多年的反复斟酌 , 终于完成了《切韵》五卷 。《切韵》是我国历史上最科学的一部学术著作(曾运乾语) 。是书之作 , 是为了“广文路”和“赏知音” , 因为“凡有文藻 , 即须明声韵”(《切韵序》) , 使燕赵的“重浊”之音和吴越的“轻浅”之韵相得益彰 。其后唐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的《广韵》等 , 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有所增补而成 。
诗词歌赋|伏俊琏丨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广韵 》书影 资料图片
为什么这一时期中国人对音韵这样看重呢? 主要原因是佛教的传入 , 佛经翻译不仅使中国的文学想象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梁启超语) , 佛经的讲诵还启发中国学人思考和研究汉语的声音结构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讲清楚: 第一 , 由于梵文是拼音文字 , 使中国学者对汉语早期徐读疾读的“二合音”有了音理上的理解;同时印度转读佛经依声分高低为三类 , 启发了国人对汉语声调的区分(参陈寅恪《四声三问》) 。第二 , 佛经早期就以口诵相传 , 所以十分讲究诵法 。古代印度人认为 , 念咒诵经如果没有正确的读音 , 念咒的人不但不能受福 , 还要得祸 。梵文是诸天的语言 , 发音若不正确 , 天神便要发怒 , 念错的人会受到惩罚 。因为经典咒语的功效不仅在于它的意义 , 更在于它的音读(详参钢和泰《音译梵书与中国古音》 , 《国学季刊》1923年第1卷第1期) 。这种观念和方法传到中土后 , 不仅译经的选字格外谨慎 , 读音也受到空前重视 。它和秦汉以来的讲诵传统相结合 , 就产生了一大批音义类著作 。从唐初玄应二十五卷的《一切经音义》 , 到中唐慧琳百卷部头的《一切经音义》 , 是佛教音义类著作的集大成者 。
因此 , 六朝以来学者重视“音”读 , 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该《文章音韵》二卷 , 无名氏《群玉典韵》四卷 , 其着眼点都是诗文的声音 。而《楚辞音》的作者释道骞善读《楚辞》 , “能为楚声 , 音韵清切 , 至今传《楚辞》者 , 皆祖骞公之音”(《隋志》) 。《楚辞音》就是为了诵读《楚辞》 。同样的道理 , 《毛诗音》是为了诵读《毛诗》 , 《史记音》是为了诵读《史记》 , 《百赋音》是为了诵读百赋 , 《文选音》是为了诵读《文选》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 , 文体就像人体 , 一篇成功的文体必须有抑扬顿挫的“宫商” , 就如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必须具备“声气”一样 。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 , 声音的感染力有时可以超越或者提升内容的力量 。
诗词歌赋|伏俊琏丨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心雕龙 》书影 资料图片
古人如何讲诵 , 我们已无法确知 , 但可以通过文献做此推测 。佛家有“转读”和“唱导” , “转读”就是以汉语的声调读诵佛经;根据《高僧传·唱导论》的记载 , “唱导”与唐代的变文差不多 , 也是韵散间隔 , 有说有唱 。《高僧传》和《续高僧传》曾作过形象的描写和记录 , 如说“(昙智)独拔新异 , 高调清澈” , “(慧常)声发喉中 , 唇口不动”“声调陵陵 , 高超众外” , “(智云)每执经对御 , 向振如雷 , 时惨哀啭 , 停驻飞走” , “(善权)每读碑志 , 多疏丽词 , 傍有观者 , 若梦游海 。及登席列用 , 牵引啭之 , 人谓拔情 , 实惟巧附也” , “(法琰)遂取《瑞应》 , 依声尽卷 , 举掷牵迸 , 啭态惊驰” , 等等 。这些形象的描写 ,大致是把长短有差、高低交错、洪细变化的声调羼糅在念诵之中 , 造成一种特殊的音乐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