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年他们这样做记者

来源:长城网
长城网采访人员 郭甜肖 李相伯 路钦淋
2020年11月 , 太行深处 , 秋意正浓 。
这里是距离涉县只有60公里的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西山村 , 顺着清漳河河道呼啸而来的风 , 染黄了原野 , 树叶黄了 , 地里的庄稼黄了 , 玉米地里 , 几个老乡时隐时现 。
穿过树林、荒草和玉米地 , 会看到 , 河畔绝壁下 , 矗立着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果然好地势!背靠千仞太行 , 面向东方 。碑体为正四方柱形 , 正面镌刻杨尚昆同志于1985年3月为烈士的亲笔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何云等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 。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年他们这样做记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背靠千仞太行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长城网采访人员 李相伯 路钦淋 摄
秋风萧瑟 , 清漳静默 。
1942年5月 , 三万多日伪军扫荡根据地 , 在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 , 华北新华日报社何云等40多位新闻战士壮烈牺牲 , 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 。这也是中国新闻界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
如今 , 烈士们埋骨于此 , 看云起云飞 , 看当年根据地的人民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
敌后办报 , 血色苍茫
11月1日一大早 , 邯郸市涉县西戌镇沙河村 , 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内迎来了又一波参观者 。
今年陈列馆改陈布展向社会开放后 , 已接待各类观众近万人 。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年他们这样做记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内的参观者 。长城网采访人员 李相伯 路钦淋 摄
一张张残破的桌椅、一部部黯淡老式的电话机、一幅幅老旧发黄的照片、一台台手摇铅字印刷机……馆内 , 陈列的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关红色新闻文化的珍贵实物 , 勾起了一段沧桑往事 。
“七十多年前 , 一张张散发着油墨味的《新华日报》从这里传遍天南海北 , 抗战消息像一颗颗火星 , 点燃了国民胸中抗击敌寇的烈火……”很多人觉得那段历史十分遥远 , 但是在王矿清心里 , 近在咫尺 。
王矿清是涉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西戌镇文化站站长、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名誉馆长 。多年来 , 他致力于发掘新华广播电台及红色新闻相关的事情 。对于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 他十分了解 。
1939年元旦 , 《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 , 共产党员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 , 这份报纸也成为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 , 太行山深处 , 扎下了敌后宣传阵地的大本营 。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年他们这样做记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闻战士何云 。资料图
敌后办报 , 是笔杆子加枪杆子 , 哪个也不能少 。连天炮火中 , 编辑采访人员们克服重重困难 , 披荆斩棘 , 硬是踩出一条路 , 把全身精力一点一滴地灌输到报纸的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的全过程 , 每一张报纸都是射向敌人的一颗子弹 , 创造了抗战新闻史上的“太行奇迹” 。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年他们这样做记者】他们身上 , 闪烁着生生不息的信念光芒 。
1942年5月28日黎明 , 敌人又开始搜山 。何云带领几位同志正在大羊角附近的山坡上掩蔽 , 不幸被敌人发现 。
“不要把子弹打光 , 留下最后两颗 , 一颗打我 , 一颗打你自己 , 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 。”面对敌人的疯狂射击 , 他沉着地对身边同志说 。
这时 , 一颗子弹射来 , 何云被击中 , 身负重伤 。当医护人员前来抢救时 , 他已奄奄一息 。但他睁开无力的眼睛 , 对医生说 , 我的伤不重 , 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 。当医护人员返回来时 , 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 。那年 , 何云38岁 。在这次大“扫荡”中 , 包括社长何云在内 , 共有40多名报社同志壮烈牺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