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战吕布”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这明显是一场不公平的对决,三个打一个结果还没赢,却为何会被后世传颂?这到底是笑话还是佳话?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读懂书的人会觉得“三英战吕布”是一段佳话,而只懂得看热闹的,不肯从深层次想问题的人,就会觉得是一场笑话。为什么会觉得是笑话呢?因为他认为这是仨打一,以众敌寡,胜之不武。如果问他,若情节不这么安排,怎么写才好呢?他肯定是说,让关、张中的一人上场,和吕布大战三百回,打得天昏地黑,最后终于把吕布打跑、或者杀死才过瘾。或者,就写关二爷上场,和斩华雄一样,只两个回合,手起刀落就结果了吕布,那样才精彩。
但是我们认真想一想,这样写真的精彩吗?再想一想,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会津津乐道于“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呢?为什么只要一触及吕布、赤兔马、虎牢关、天方画戟、董卓、貂婵、十八路诸侯等等字眼,人们都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来?为什么从“三英战吕布”故事衍生出来的艺术作品,诸如走马灯、年画、宣传画、瓷器图案、雕塑、邮票等等,总是层出不穷呢?难道,这还不足以充分证明“三英战吕布”故事里隐藏的无穷魅力?
从行文方面上讲,“文似看山不喜平”。“三英战吕布”故事发生前,书中已写了大量你杀我、我杀你的情节:华雄斩鲍忠;程普刺;华雄斩祖茂……跟着是关公斩华雄。不用说,大家对鲍忠、胡轸、祖茂这几个人的死,几乎是没什么印象的,但对华雄之死,必定刻骨铭心。为什么?就是因为太震撼了,华雄被斩之前,已正面写他斩鲍忠、祖茂,又侧面写他斩俞涉、潘凤,此时的华雄,已经是八面威风、凛凛逼人了。似乎也印证了华雄刚出场时自称“吾斩众诸侯首,如探囊取物耳”的豪语。但关公受袁术之排挤、得曹操所鼓舞,一上马便下马,而华雄首级已在掌中,营帐中温酒热气尚在,直如天神下凡。
必须注意,众诸侯聚合,龙蛇出动,刘备哥仨此时只是大泽中的几粒小虾米,寂寂无名,并不在受邀之列。罗贯中写虎牢关事,就是要让刘备哥仨一鸣惊人、扬名天下,关羽的出场,威势十足。接下来,该是张飞和刘备了,如果安排几个无名小卒让张飞和刘备来杀,这目的肯定达不到,而且刘备的武艺并不高明,也很难出彩,于是作者就玩了场惊心动魄的大混战——“三英战吕布”。
按照《三国演义》的人物设定,吕布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一大反派,也相当于奥特曼里面的大怪兽、网游里的最大boss,哥仨合战他并不丢脸。补充一下,《三国演义》在这一回书中,对吕布的刻画也非常成功:他那一身行头,自带气场,头戴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十八路诸侯各起兵马迎战,“河内名将”方悦不到五个回合,就被一戟刺于马下。然后,上党太守张扬的部将穆顺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孔融手下的大锤将军武安国斗了十来个回合,被一戟砍断手腕。吕布像开挂一样,率军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十八路诸侯被吓破了胆,龟缩回到大寨商议对策,曹操说道:“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曹操的意思就是说,吕布天下无敌,十八路诸侯战败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可以再会齐另外十路诸侯再试一把。众人商议间,吕布又来挑战,众诸侯们只好硬着头皮再次迎战。第四路公孙瓒亲自出马,没有打几个回合,就落荒而逃,吕布先声夺人,气势非凡。天地之间猛然响一声惊雷,猛张飞闪亮出场,张飞与吕布过招,不能写张飞败,如果张飞败,那么作者写这回书的意图落空了。但也不能写吕布败,如果写吕布败,那又破坏了吕布天下无敌这一人物设定了。于是就有了“三英战吕布”。
【 公平|“三英战吕布”明显不公平,而这种“不要脸”的行为怎会被传颂?
- 法制|为何老祖宗坚持贯彻宗法制,三千年不改?坏处明显,好处不可替代
- 发现|古代女扮男装那么明显,为什么就没人发现呢?没那么容易,原因很现实
- 武侠|扫地僧和张三丰谁的武功更强?看他们受伤后表现,答案很明显
- 古代战争中,步兵明显弱于骑兵,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出奇制胜?
- 难看|女扮男装那么明显,在古代真的没人发现实际上确实很难看出来
- 事实|古代女扮男装那么明显,为什么就没人发现呢?事实是真的很难发现
- 隋唐|无量子详解《贞观政要》:论公平
- 古代官二代不经考试便有编制,对寒门考生公平吗?考生:问题不大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英战吕布时,如果刘备不捣乱,关羽张飞能赢吗?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