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探寻开封城摞城

文:苏湲
秋色渐将晚 , 微风略拂动 , 走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开封大街上 , 悠远的历史感久挥不散 。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 , 当时的国都开封城却在盛极之后神秘消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 , 寻找它的下落 , 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标 。
历经20多年的考古发掘 , 开封城神秘的面纱被层层揭开 。
地下 , 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 , 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 , 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 。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一座城市 , 极其罕见 。
辽宋夏金|探寻开封城摞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地层叠压图
◎大宋王城 重见天日
从开封市中山大道到龙亭公园的一段路途上 , 深埋繁华 。中山大道下8米深处 , 叠压着御街 。御街 , 是宋代内城中最宽阔壮丽的皇家大道 , 宽达300多米 , 从宣德门向南经州桥 , 再通过里城的朱雀门 , 可直达外城的南薰门 , 为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宋朝中央政府的主要机构 , 多分布在御街附近 。
在中山大道和御街的地层上下之间 , 又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 , 承载着城市中轴线的使命 。一千多年来 , 开封城的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改变 , 被称为“千年中轴线” 。
开封的考古发掘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 著名的顺天门遗址、州桥遗址以及御龙湾明代建筑遗址的发掘 , 无不令人震撼 。而每发掘一处 , 都如同一个透视地层的窗口 , 让人们看到这座城市当初遭受过怎样的灭顶之灾 。
顺天门遗址考古发掘始于2012年 ,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 。考古发掘持续几年 , 探明了门址的平面布局 , 展示出宋代顺天门主城门的结构布局、主城门的规模形制和基础建筑方法 , 并发现了瓮城内的两座重要建筑基址等 。
公元960年 , 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 在京城郊外陈桥驿发动兵变 , 黄袍加身 , 代周称帝 , 建立起北宋王朝 , 并定都开封 , 时称东京 。
当时的东京城 , 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是名副其实的“人口上百万 , 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 ,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 。北宋末年 , “靖康之难” , 使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南移 , 开封从此一蹶不振 , 昔日的宫殿和城墙被黄河泥沙深深埋在了地下 。
如今 , 发掘已进入尾声 , 国家将投资6个亿 , 进行永久保护 。顺天门是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南侧连接御道的正门 , 向西可直通郑州 , 俗称“新郑门” 。遗址距今地表5米—9米深 , 也是北宋东京城诸多城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 其地层特征是对开封城摞城的绝佳诠释 。
其主城门为一门三道的方形瓮城 , 即修筑在城门外的小城堡 。南北54.2米 , 东西进深23.8米 , 由墩台、隔墙、门道和一周城墙组成 。其形制是在中国都城中最早出现的 , 并对其后各朝代的城门建制有着重大影响 。
“太平宜居汴 , 即有事 , 必居洛阳 。”开封地势平坦 , 无险可守 , 从战略方位上来说 , 开封的地理条件十分不利 , 既缺乏长安的“关中之险” , 又没有洛阳的“山河之固” 。为了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 , 北宋统治者处心积虑地在城外驻守重兵严防 , 同时大规模地进行东京城的营建 。
开封东京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相套 , 固若金汤 , 既利于攻又利于守 。但事实证明 , 城防固然重要 , 但不是决定因素 , 国家的存亡 , 完全在于统治者的意志与胆略 。
宋外城又称新城、罗城 , 是京师防御的第一道屏障 , 始建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 , 北宋时曾多次加以重修、增筑和扩展 , 一度曾扩展到周长八十里 , “其高际天” , 直到钦宗即位 , 金人将要攻城时仍未完工 。外城有12座城门和6座水门 , 西城墙从北向南 , 依次是固子门、万胜门和顺天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