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郭曰方 将科学人生凝练成诗
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大批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登上了抗疫的“战场”。他们的精神与事迹常常让诗人、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郭曰方寝食难安、感动不已。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年近八十的郭曰方写下了30首诗歌,讴歌钟南山、李兰娟、钱七虎等科学家以及医务工作者群体的抗疫精神。这些诗歌借助诗集《战“疫”之歌》的出版和网络上的传播,迅速抵达了抗疫“战场”,鼓舞了千千万万身处疫情中的人们。
这一刻,科学诗与医护人员、科学家和公众一起,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40年笔耕不辍
说起来,40年前,郭曰方创作科学诗的起点也与病痛有关。
1981年,39岁的郭曰方做了胃癌手术。病痛之下,他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病榻之上,他也真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一天,郭曰方躺在病床上,突然看到窗外的枯树枝上摇曳着一片树叶,它在寒风中颤抖、旋转,但任凭狂风呼啸、百般摧残,它依然顽强地依附在树枝上,展现着优美的舞姿。那一刻,郭曰方豁然开朗:“生活如此美好,值得珍惜,叫人依恋,我又怎能轻易地被癌症击倒?”用什么方法能充实自己的精神、帮助自己度过眼前的难关呢?中文系出身的他想到了自己一直喜爱的诗歌。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第一个春节,郭曰方登门拜访了中国科学诗的奠基人高士其。高士其用颤抖的手写下语句,鼓励他进行科普创作。从此,科学诗创作成为郭曰方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郭曰方创作科学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77年1月被调至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他先后担任方毅副总理秘书,中国科学院信访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等职。本职工作让他与很多科学家熟识,也参与了很多重大的科技事件。
“一想到某一位科学家,我们当时在一起工作、交往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郭曰方说,与科学家的熟识,让他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也深感书写他们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优秀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创新、团队合作、勤恳育人等精神,不仅应该为科研工作者学习和继承,也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提供启示和借鉴。科学家精神,应该得到传扬。”
40年来,郭曰方发表了大量讴歌科学家精神的诗歌作品,特别是退休后的20年间,出版了二三十本诗集、散文集,包括长篇抒情诗集《科学精神颂》《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共和国科学家颂》《科学的星空》等,成为国内科学诗创作的代表人物。
如今年近八十,郭曰方仍笔耕不辍。去年,为庆祝建国70周年,他完成了诗集《亲爱的祖国》《脊梁——献给共和国科学家的颂歌》。
今年,完成诗集《战“疫”之歌》等作品后,他日程表上的待办事项依然排得满满:应有关省市科协邀请去作科普报告;要为画家杨华创作的56位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画像配诗;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邀请,以建党100周年、歌颂100位科学家为主题,与画家杜爱军合作创作一部诗画集;为北美地区诗歌协会举办的专场诗歌朗诵会提供诗稿、讲授诗歌创作体会。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郭曰方正在准备为广西广播电视台录制《我想与你一起阅读》的节目内容。
“要抓紧时间,为社会多写一点正能量的作品。”郭曰方说。
一首诗写尽人生
【 科学诗|郭曰方将科学人生凝练成诗】在郭曰方所有的科学诗作品中,对科学家的书写是最重要的题材。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书写了约180位科学家。仅2007年出版的《共和国科学家颂》一本,就收入了关于100位科学家的诗歌作品。这些科学家既有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奠基作出巨大贡献的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周培源、严济慈等老一辈科学家,也有“863 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的倡导者如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及蒋新松等战略科学家,“两弹一星”、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科学家,还有新中国培养成长起来的如韩启德、白春礼、刘嘉麒、秦大河等中坚专家学者,更有像陈景润、林俊德、南仁东、马伟明、黄大年等时代楷模。
- 幸福|曾鸣快评:话剧《深海》的深意
- 古代|北宋“学霸”沈括,到底是何方“神圣”?古代科学巨人
- 走向|从王熙凤女儿生日的巧合,看巧姐未来的人生走向和命运密码
- 不禁|茅盾文学奖新作《人生海海》,看完不禁泪目,一生至少读一次
- 三大|人生的三大错误
- 秦钟|从《红楼梦》里的小无赖秦钟,看他无奈的人生
- 懂得|古人经验之谈:钱三不借,礼三不随,路三不走,懂得人生活不会差
- 人生|俗语“针没有线长,酱没有盐咸”,最精辟是下一句,感悟人生真谛
- 人生|斗球美文: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 原因|孩子的智商和反应成反比了解其中原因,科学依据有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