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春秋时期,自诩为礼乐之国的鲁国,何以屡屡出现家臣叛乱?( 三 )


其一,鲁国家臣不少以同族为家臣,如季文子使长子公鉏为马正;《左传·定公八年》有公鉏曾孙公鉏极为季氏家臣,又有季寤为季氏属大夫;家臣叛乱者也多为鲁公族或者三家之同族,如竖牛为叔孙穆子之庶子,阳虎为孟氏之支,公山不狃、公山宿为鲁公族 。
其二,鲁国家臣多为有土有民旧式宗法之臣,其职位也多为世袭 。如南遗、南蒯(两人为父子)世为季氏费宰,南遗见于襄公七年(公元前 566年),到南蒯叛乱时(公元前530 年),前后长达三十多年,其实力也较高,竖牛曾一次将叔孙氏东鄙三十邑贿赂给南遗,甚至拥有贵族身份的标志氏号——‘’南氏” 。
阳虎亦与南蒯情形类似,《左传·定公八年》记公敛处父与阳虎作战云“公敛处父帅成人自上东门入,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弗胜;又战于棘下,阳氏败 。……入于讙、阳关以叛 。”细绎传文,阳虎不仅拥有氏号——阳氏,甚至拥有讙、阳关等邑土,“与阳氏战”表明阳虎还拥有族兵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陈成子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赢”,表明公孙宿亦有甲兵 。要之,具有浓厚宗法性的鲁国家臣制度亦是家臣叛主的重要缘由 。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自诩为礼乐之国的鲁国,何以屡屡出现家臣叛乱?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鲁国家臣制度上的变革突出地反映了传统宗法型家臣制度的没落,其与列国卿大夫共同所采用的新家臣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卿权向君权演变的过程中成为战国时官僚制度的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