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苏东坡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怪诗”教育儿子,首尾两句一模一样

从前鲁迅写《秋夜》 , 开篇就是:我家后园有两棵树 , 一棵是枣树 , 另一棵也是枣树 。写作文不是讲究“避复”吗?很多学生觉得奇怪 。难道因为他是大文豪就可以乱写废话吗?
其实鲁迅这样的事儿 , 有一位古人也干过 , 那个人就是苏东坡 。他有一首诗名叫《观潮》 , 相传是他临终前留给儿子苏过的诗偈 。
诗词歌赋|苏东坡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怪诗”教育儿子,首尾两句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 四句话中首、尾两句一样都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中 , 到底有什么玄机 。一、苏东坡《观潮》诗赏析
《观潮》——宋·苏东坡
庐山烟雨浙江潮 , 未至千般恨不消 。
到得还来别无事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这是一首充满禅机的诗偈 , 当中包含了苏东坡晚年对佛学思想的感悟 。它的大意是说:庐山烟雨和浙江的潮水 , 都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欣赏的美景 。
一天不去 , 我心中就遗恨难消 。现在我已经到过庐山 , 看过了烟雨 , 又去浙江看过了钱塘潮 , 好像一切不过如此 。但真实的“庐山烟雨浙江潮”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
苏东坡早年经历过“乌台诗案” , 坐了一百多天的牢 。曾经以为必死 , 还给兄弟写诗说“是处青山可埋骨 , 他时夜雨独伤神” 。后来侥幸脱难 , 从此不再执着于政务 。虽没出家 , 却开始研究禅道 , 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
诗词歌赋|苏东坡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怪诗”教育儿子,首尾两句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前 , 中国的诗人有一种“照见”的观念 。柳宗元的说法是“美不自美 , 因人而彰” , 也就是说:风景很美丽 , 山水很美 , 是因为有人见到了它们 , 它们才美 。
早期的苏东坡持有同样的看法 , 可是到了苏东坡晚年 , 他悟出了另一个境界 , 就是佛家所说的 , 万事万物的美是自然存在的 , 不管你看不看它 , 它都在哪里 。
所以 , 这首《观潮》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以前想看风景没去成 , 我就一直挂念着 。后来我终于看到这些风景 , 但我并没有特别地高兴 。这是因为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不好看吗?其实不是这样 。不管我去不去看它 , 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就在那里 , 它们和从前一样美 。
而“我” , 被想去看它们的“执念”套进了一个“囚笼” 。在没去之前 , 我已经在心中给“什么是美丽”定了一下标准 , 自创了一个“尘境”;等我见到真实的风景后 , 这个“尘境”就被打破了 , 产生了失落 。
永离爱恶 , 就是苏东坡后来悟出的思想 。“天地万物不能感人之心 , 而人心自感于物 。”那些遥远的风景 , 不过是你没见过 , 你才会觉得非见它不可 。其实见与不见 , 有什么重要呢?原来一切不过是人在自作多情 。
诗词歌赋|苏东坡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怪诗”教育儿子,首尾两句一模一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旦一个人受到欲望的推动 , 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执念” 。于是就会“趁兴而来” 。可是由于在来之前 , 已经对它们的美丽做了无数次的假设 , 期望已经远远脱离了现实;等到真正见到它们时 , 就会“败兴而归”了 。
结果你忙活了半天 , 做的都是无用之功 。“庐山烟雨浙江潮”还是像原来一样矗立在那里 , 它的美丽 , 并不会因为你的好恶而增减半分 。二、苏东坡诗词风格的转变
苏东坡早年经历过“乌台诗案”后 , 对人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因为一场文字狱 , 导致他在后面的诗词创作中 , 基本不再谈政治上的思想和抱负 。
虽然他还是写豪放词 , 但是词中更多谈的是个人生活与禅学思想 。到了晚年时 , 苏东坡创作了大约400多首诗歌 , 其中四分之一都和禅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