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科学家总结的四个成功定律( 二 )


这种心态其实我也挺熟悉的,从2016年开了这个公众号之后,我每周雷打不动地发文章,唯一停更的就是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周。因为我很明白,如果哪一天我不更新公众号了,大家就会渐渐把我忘了。
相比之下,刘慈欣即使在《三体》之后就算什么小说都不写,名气也只会越来越大。
为什么呢?成功定律的第一条说:在成绩很难测量的领域,成功是由你在网络关系中的评价与地位决定的。
作者用的是画家的例子:证明一个画家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画能拍多少钱,而一个人的画的拍卖价往往是靠他在“艺术品网络关系”中一点点积蓄的专业人士的口碑,再通过一次次的拍卖,一个零一个零地加上去的。最终停留的位置,决定了一个画家的成功程度。
为什么梵高是穷死的,而毕加索名利双收?别的答案都是扯蛋,唯一的原因是梵高死得太早了,没有等到他在“艺术品网络关系”中上升的那一天,而毕加索活到了93岁。
刘慈欣的成功,早期确实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努力,但在《三体》完成之后,就跟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没什么关系了,完全取决于我这样的读者在维持社交关系时,需要用刘慈欣的小说、贾樟柯的电影、孟京辉的话剧(都是指十年前),来做品味背书和话题创新。
而三体的获奖和全球热销,更将这种网络评价的传播效应发挥到“证明中国文化正在输出软实力”的高度和大众传播领域。
还记得前面搜索量图中,两个人各有一个高峰吗?唐家三少的搜索高峰是他因妻子去世而十四年来首次断更,而刘慈欣的搜索高峰是《流浪地球》的热映。一个是因为私人生活而搜索爆增,一个则是因为作品——这才是有名气的作家和成功的作家的区别。
所以大家要理解,在艺术创作这件事上,勤奋从来不是什么好形容词,真正的作家只需要一部小说就能获得持续一生的成功。
而网文作家与读者是“工业品与消费者”的关系,这个本质决定了,网文大神们可以收获金钱、收获名气、收获粉丝,但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主流读者在他们的朋友圈中的公开正面评论。
实际上,刘慈欣这十年并没有停止写作,只是自己感受不好就没有完成,这应该是很聪明的举动,他不需要另一部《三体》了,如果写,也是纯粹喜欢写作,他完全可以选择不发表。
活生生的反例是陈凯歌,如果他的导演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停留在《霸王别姬》,他将是比现在更成功的导演,才是真正的“国师”。
这就是巴拉巴西总结的第一条成功规律:成功取决于评价,而非成就本身。
书中总结的其他几个成功定律也很有启发性。
3/4
当金子和金子相比
成功定律之二,如果两个同样优秀的人,成功比的就是微不足道的细节和纯粹个人的特色。
假如公司招了一批新员工,慢慢有两个最好的员工浮出水面,两人同样优秀,怎么比呢?最后都是在一些小细节上胜出,比如谁加班更晚,谁更有耐心,谁的长相更有亲和力,甚至是谁的名字更容易被领导记住。
一旦有了一点微弱的优势,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资源,做出更多的工作,差距就一点点拉开了。更何况,人在心理上总是倾向于缩小巨大的差距,扩大微小的差距。
就像朗朗,10个人里有9个人听不懂他的钢琴好在哪,但所有人都能通过他弹钢琴时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情绪。
这就是作者认为的,金子和金子比,辨识度更重要。
成功定律之三:如果有两个一开始都很优秀的人,能成功到最后的,必然是“适应度”高者。
什么是适应度呢?这个也可以以刘慈欣为例。前面说了,刘慈欣早期因为科幻的小众特征获得社交推荐,这是它最初流行起来的很重要的原因,但小众也是流行的障碍,向朋友推荐太过小众的东西就显得很装13,而刘慈欣却是所有科幻作家中,可读性最强、最大众化、最接近主流文学气质的一个。
适应度就代表大众的可接受程度,好比有的流行音乐,你在大街上偶尔听到一遍,就能记得,但有些音乐,要反复听才能听出味道来。而刘慈欣的科幻,属于没看过科幻小说的人第一遍就能接受的那种。